吕昭平,安徽桐城人,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新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合金设计与模拟梯队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侯选院 - 巨星之约于2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昭平、刘雄军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报道了高熵非晶合金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缺乏一级相变特征的连续非晶态多形性转变(Continuous PT,简称CPT)。这种独特的CPT行为以原子结构和化学浓度梯度随温度的连续变化为特征,而未出现体积和能量的急剧改变。通过CPT可产生一系列成分相同、结...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昭平教授团队打破人们对传统间隙固溶强化的认知,发现间隙原子的添加不仅能提高合金的强度,也能大幅度提高合金的塑性,并提出了一种设计高强度高塑性金属材料的新的合金设计思路。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11月14日在线发表了吕昭平教授团队继去年超高强钢后又一突破性研究进展。金...
尽管高熵效应被认为有利于高熵非晶合金中PT的发生,但目前高熵非晶合金中的PT现象仍被认为与在传统非晶合金中观察到的类似。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昭平、刘雄军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报道了高熵非晶合金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缺乏一级相变特征的连续非晶态多形性转变(Continuous PT,简称CPT)。这种独...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昭平、吴渊教授团队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曾桥石研究员合作,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高温高压手段,直接将铝基CCA中的多种脆性相转变为单相延性固溶体。成功开发出一种单相FCC结构的铝基CCA,Al55Mg35Li5Zn5,其密度低至2.40g/cm3(低于大多数铝合金 ~ 2.8g/cm3)...
导读: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昭平教授团队和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基于前期研发的共格析出强化的超高强度钢,发现新的抗辐照损伤机制,该研究对开发先进抗辐照结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并成功应用于新型多主元合金体系。相关研究成果以题“Superiorradiation tolerance via reversible disordering–ordering transition of...
国家奖背后的故事|吕昭平教授团队: 从“盲人摸象”到“拨云见日”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吕昭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围绕新一代结构材料—...
北科大吕昭平教授团队:抗拉1263MPa,塑性30%!利用纳米孪晶和位错协同作用提高高熵合金的低温性能 材料学网 导读: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高熵合金(HEAs)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但屈服强度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典型的FCC Al0.1CoCrFeNi HEA中采用多轴低温锻造(MACF)制备了含有高密度位错的纳米孪晶结构。在...
吕昭平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查看联系方式 个人简介 教育简历 1988年—1992年 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二系,学士 1992年—1995年 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二系,免试硕士 1996年—2001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 2001年—2004年 美国,Oak Ridge ...
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教授、付恩刚教授团队(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发现,通过在超高强度钢中引入纳米共格析出物的局域原位动态有序-无序转变,可以实现极为优异的耐辐照性能和力学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Superior radiation tolerance via reversible disordering–ordering transition of coherent superlattices”为题发表在Nature Mat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