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于向培良参与、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从其个案研究中也可以反映和折射中国社会在20世纪几个重要发展时期的特点,因而该成果的研究不仅是向培良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学术工程,而且对于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文艺理论史、艺术史乃至政治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汕头大学李斌教授主持的“史料发掘与整合视野下向培良的重新研究与年谱编撰”项目,正是为了还原向培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占据的地位。这项成果已辑校出超过140万字的向培良散佚作品,使他的作品得以重见天日,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基础。 向培良的创作生涯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他逐渐成为当时文坛的中坚力量。在...
近年来,向培良逐渐得到戏剧界的关注和重视,对向培良的研究也有所进展,但研究的人比较少,未能达到相应的规模,更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格局。
人物简介: 一、向培良担任职务:向培良目前担任洪江市培良推土机租赁部法定代表人;二、向培良投资情况:目前向培良投资洪江市培良推土机租赁部最终收益股份为0%;财产线索 线索数量 老板履历 图文概览商业履历 任职全景图 投资、任职的关联公司 商业关系图 一图看清商业版图 ...
向培良(1905-1959),男,生于1905年,祖籍黔阳县沙湾乡寨头村,笔名培、漱年、漱美、姜蕴、蕴良,在《女师大周刊》上曾使用过静芳、静、青方、白蚁等笔名。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美学家,翻译家。
《暗嫩》是向培良的代表作,写于1926年8月,收入剧本集《沉闷的戏剧》。故事来源于《旧约 撒母耳记》。内容简介 众王之王大卫的儿子暗嫩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他玛,苦于无缘相见,于是听从朋友约那达的建议在家装病,希望父亲能派妹妹来看他。他玛果然奉命来安慰暗嫩。暗嫩在抒发了一通胸中的爱慕之情后侵犯了他玛...
向培良与鲁迅曾是亦师亦友关系,由于他不能面对人生的种种矛盾和误解,四十四岁回故乡教书,对生存显得低调而压抑,在他的小阁楼里习惯性感叹: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这句话原出自《淮南子》: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用作感叹虚度时光之意。国学大师王国维知四十九年非而投了昆明湖,一纸遗书有五十之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与黔阳籍剧作家向培良的交往与恩怨,是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这段关系从最初的亦师亦友,到后来的反目成仇,再到最后的彼此释怀(尽管未完全和解),不仅反映了两位文学巨匠的复杂性格,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变迁与文学观念的冲突。 亦师亦友的初期交往 向培良,1905年出生于湖南省黔阳县沙湾...
当然这是我对老师的评价,鲁迅先生是文学界里这么大的一个知名人物总该会有几个学生,好歹他也是在北京大学里当过大学讲师的,与今天大学里的教授职务一样,向培良就是鲁迅其中的一个学生。 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向培良,说起这个人物,让我感觉十分陌生但又是那么的熟悉,向培良在文学界里并不是太出名,听到他的呼声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