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前后两篇杞菊赋,用意却大大不同,天随生仕宦不遇,遂闭门不出,以“空肠贮古圣贤道德言语”,大有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隐士风度,他作《杞菊赋》是为了“自广”。苏东坡只是用天随生食菊之事作为引子,来引出了“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的境况,指出此赋是...
后杞菊赋并序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
苏轼《后杞菊赋》并序。 #古诗词 #国学智慧 #读书
非但如此,竟然堂堂太守,还落得三餐不继,每天到荒郊野地采杞菊果腹。到此地步,东坡实该大呼冤枉才对,谁知他吃饱野菜之馀,竟能「扪腹而笑」,无比的满足,满足之馀,写了此赋来自我解嘲一番。[2] 作品赏析 苏轼写这篇赋的目的是“自嘲”,就是自我嘲笑。或者嘲笑自己无能,没有让同僚和老百姓生活得好一些?或者...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附录】 〇陆龟蒙《杞菊赋并序》 天随子宅荒,少墙屋,多隙地。著图书所,前后皆树以杞菊。春苗恣肥,日得以采撷之,以供左右杯案。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旦暮犹责儿童拾掇不已。人或叹曰:“千乘之邑,非无...
熙宁八年的秋天,我于密州写下这篇《后杞菊赋并序》,对天随子的饮食哲学有了深刻的领悟。最初,天随子自述常以枸杞和菊花为食,即便到了夏季,枝叶老硬,苦涩难咽,他依然坚持。我曾对此疑惑,认为士人在困境中坚守节操是可贵的,但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咀嚼野草也确实太过。然而,我仕途...
后杞菊赋并序 宋·苏轼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予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
后杞菊赋(并序)苏轼【阅读提示】苏轼,作者介绍见前。作者于熙宁七年冬十一月至密州,因灾情严重,生活困苦,采杞菊以食。但他心胸豁达,超然物外,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困难,表现了不羁心于外物,不戚戚于贫困的博大胸怀和高深修养。文章记述真切,议论风生,颇有谐趣。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植杞菊以食,而作《杞菊赋》。本文系...
苏轼《后杞菊赋并序》 2023-06-11 18:05:5202:31 44 所属专辑:苏东坡经典诵读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予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
苏轼行书《后杞菊赋并序》卷 高清欣赏 摘要:苏轼行书《后杞菊赋并序》卷宋蘇軾自書後杞菊賦卷,29.5x10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一页 苏轼行书《后杞菊赋并序》卷 宋蘇軾自書後杞菊賦卷,29.5x10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