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物表现型可塑性的生态学意义 (一)生态环境的塑造与适应能力推进 植物表现型可塑性对于塑造生态环境和适应环境变化至关重要。植物通过表现型可塑性,使自身的适应能力更加灵活,从而在在弱化的环境下实现优势。例如,在臭氧污染环境下生长的苹果树和催芽松,均表现出了更加可塑的形态特征,使得植物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
生态学名词解释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单体生物是一个合子经胚胎发育成熟后的生物体,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数目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各个阶段均保持不变。构件生物是指由一个合子发育的形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一个合子发育成幼体以后,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通过...
协同进化(coevolution):由美国生态学家埃利希(P. R. Ehrlich)和雷文(P. H. Raven)1964年研究植物和植食昆虫的关系时提出的学说,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行为理解 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
生产力(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生物群落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两个基本属性,两者关系是生态学中研究最多的模式之一。学界对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模式及其机制的解释仍存在争议。Grime和Al-Mufti等提出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的单峰关系或称为“驼背”模型 (HBM),认为开始随着生产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