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上一句讲到了“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意思是,善于领悟规律的人与“道”形成合力,不仅从悟道中获益,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善于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人,与“德...
老子特别重视统治者的行为是不是有德合道,他说“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23章)。老子这一思想告诫世人:只有做出合乎德的行为,道才会报之以有德;一旦做出失德的行为,就会遭受道的抛弃和惩罚。对于美国而言,虽然对二战后建立世界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有德合道的行为,但也做出了...
解析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顺应自然的人们,就是同道中人.道德高尚的人们,就是同德中人.没有道德的人们,就是失德之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从... 分析总结。 所以顺应自然的人们就是同道中人结果一 题目 故从事于...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此段经文很费解,老子《道德经》中没有出现过这类句法。其他古典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段经文提出了三同三乐,前一段提出了三同。前一段的三同与此段的三同关系紧密,但三同与三乐的关系是什么?这里的经义太深奥,帛书传承者直接删文字...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即无道无德的人,同样是身边聚集无道无德的人,做的事情既不符合“道”的要求,也没有良好的品德,施行的政令应该说是祸国殃民的,百姓会处于痛苦之中。这三句话同我们平时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什么样的人身边的人就和他是同类、或相近的,...
【解析】你所问的这段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第二 十三章: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从事于道的人,道也容易接受他。从事于德的人, 德也容易接受他。没有道德的人,无德之人容易接 受他。 狭义的道本义指行走的路,后来又指道德...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意思是,所以,追求道的人要顺从道,追求德的人要合乎德,背道背德的人会失去道和德。 曾仕强先生解读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很显明,这就是因果。人如果想要像天地一样的持久,就一定要“惟道是从”,一定要合乎天道。只要“惟...
意思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这就是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失去应该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出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意思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出自:老子[春秋战国]《道德经》。原句: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释义:所以...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说各种感受来了,你都能以希言应对,无所于忤,单纯地感受它,那各种感受都“乐得之”,它们都没有攀附,不受束缚,气机都自在,这样都是符合自然,都可以使本性清净,都可以得到长养。 往外解,是说能分别同于道、同于德、同于失,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