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6氪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 1 恭喜合肥,人工智能发展总指数排名第八 《报告》根据城市发展环境指数、资金支持力度指数、研发能力指数、基础支持情况指数、发展成效指数五大方面,12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综合筛选出36个人工智能重点城市进行分析并测评。 通过数据分析,中国城市人工...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高新区在全球语音智能、类脑智能、量子智能、大数据智能领域形成“四领先”技术优势,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人工智能产业产值1000亿元。 到2025年,“双高地”战略目标基本完成,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深入实施“136”发展行动计划,以数据资源为1个核心驱动,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等3大体系,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建设、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突破、数字新业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业农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等6大重点任务; 全国率先启...
在安徽各个新兴产业领域中,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已超过万亿元,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也都超过了5000亿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超过2200家,实现营收4000多亿元。 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近年来,合肥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首位产业”,坚持整车、零部件、...
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产业集聚企业超1000家,其中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近400家,2020年全产业链产值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25.9%,对全市工业贡献率63.3%。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位、省会城市第二位。
想出门,会有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送您想去的任何地方;想吃什么美味佳肴,会有智能机器人奉上;回到寓所,您眼中的虹膜系统直接打开了门……有那么一天,这些大数据时代的场景,再也不是什么科幻大片,而是合肥未来生活的场景。合肥,2020年GDP破万亿,2021年上半年GDP为5203.46亿元。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产值突破4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迅速成长,增速达21.8%,实现产值169.4亿元。另外,合肥经开区智能终端产业在2020年冲破千亿元,联宝科技成为合肥首个“千亿企业”。战新产业和支柱产业共同发展让合肥经开区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2020年,该区全年实现GDP1114.4亿元,增长6.1%,总量、增速位居合肥四大开发区第...
合肥以企业为主体,成立2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全生命周期创新链,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经过近七年发展,已入驻企业1024家,实现产值1060亿元。腾讯众创空间、阿里创新中心、36氪空间等一些全国性知名孵化品牌也纷纷在合肥布局。以...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不仅产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还先后有59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集聚效应凸显,助力上海在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3月21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5)”,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