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年轻时,曾游历江陵一带,有幸拜见了道家大师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的才华赞不绝口,两人的相遇让李白心生感激。为了表达这份感激之情,李白写下了《大鹏遇希有鸟赋》。在赋中,他将自己比作志向远大的大鹏,而司马承祯则被比作昆仑山上的希有鸟,两者一同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几年后,李白奉诏入宫,成为翰林...
在魏颢《金陵酬翰林谪仙子》中提到,李白“曾受道箓于齐,有青绮冠帔一副”“或时束带,风流蕴籍”。在外人看起来,李白扎起皮带,身着道袍的样子,潇洒风流。 齐州及当地的高道,影响李白至深。著名文艺评论家、《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作者李长之认为,对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最重要的四个地方(“岷山、嵩山、随...
如果说司马承祯为李白注入的是仙气飘飘,那么大唐剑圣裴旻则给李白带来了冲天的杀气。比起以往我们印象中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少年时候李白文武兼备,足以自傲。“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这么看起来,似乎李白接触剑术甚至还要早于文章,当然李白的剑术也并非是闭门造车的野路子,他的师傅裴旻也...
742年初,时年41岁的李白在吴筠隐居地剡县见到了吴筠。两人相见,一见如故,除了探索修道成仙的法术,还喜欢用诗歌相酬和。 吴筠的道教思想得到李白高度追捧。李白学习他服药、炼金丹,以期成仙。在李白短暂的从政生涯中,吴筠也曾向唐玄宗极力推荐李白,对李白的帮助和影响也很大。 四位老铁道友对李白的各方面产生很大影响。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为寻访道教宗师司马承祯,来到了王屋山阳台宫。谁知司马承祯已去世。只睹其画,不见其人,李白有感而书《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没有老辣的诗笔,如何能将这样清壮的景色写尽。 壹 寻访故人 写下存世至今的唯一真迹 ...
对书法略知一二的人,肯定听过张旭的名,有着“草圣”之誉,李白便是师从张旭,风格也自然是那种纵放自如的豪放派了。 由于唐代离我们过于久远,所以李白的墨宝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其中《上阳台帖》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全文寥寥24个字。纵28.5cm,横38.1cm,全文为:“山高水长,物象...
司马承祯看见李白,非常喜欢这个25岁的小伙子,他觉得能与他平起平坐,可以一起去结伴做神仙,当时的李白听到这样的夸赞,居然一点不客气,反手就写下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他把自己比喻成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然后把司马承祯比喻成昆仑山上的希有鸟。他们觉得他们两个人,可以去俯瞰芸芸众生。就这么一个初出茅庐...
有时候偶像的一句话,我们就能激动半天。 大诗人李白也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是谁? ▲ 《司马承祯像》 图源网络 他是拥有很多buff叠加的唐朝道士,毫不夸张的说,他是唐朝道教界的“顶流”。 唐朝的历代皇帝都将推崇道教作为巩固皇权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的学道之风可谓盛行。
李白,字太白,唐朝时期的大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豪放奔放,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司马承祯,字子微,也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诗词才情出众而闻名。 在他们的交往中,李白曾为司马承祯写下了一首名为《赠司马承祯》的诗。这首诗以深情厚意表达了李白对司马承祯的敬仰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