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气象卫星(如风云四号系列卫星等)相对地球静止不动,能够针对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和高影响天气区域持续进行高频次观测,提供及时、准确的观测数据,在台风“格美”发展过程中,风云四号B星提供了对流追踪、水汽动画等产品,对于台风的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进行...
在台风登陆的关键时刻,它能深入台风观测敏感区、风暴外围云系甚至风暴中心,进行现场“贴身”观测,探测周围的大气基本要素和风力结构等关键信息,为台风路径预报等提供重要的研判依据。同时,“海燕”Ⅰ型无人机还配备了机载下投探空系统、机载毫米波测云雷达以及机载温湿廓线仪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使得无人机能够...
·认为台风必有清晰风眼·对台风的尺度大小有认知错误,例如我曾经觉得“台风眼直径一般都能达到100km左右” “台风都是些环流1000km多的大家伙”“方圆几百千米内全是十二级风圈的范围”之类,而这些对于资深风迷来说应该是非常基础的常识。只有掌握了这些,才算是对台风到底有多大、是个什么东西有个比较具体的了解...
台风眼的形状多样,大小随时间改变,在台风增强时通常会缩小。 台风眼的平均直径约为45公里,最小可达10至20公里,而大的台风眼甚至能达到100至150公里。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台风的台风眼大小会随时间变化,通常在台风增强时逐渐缩小。台风眼的观测困难与识别 当台风眼经过某地时,人们往往会误以为台风已过,然而实际...
天气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穿透台风外部云系,直接观测台风内部云雨精细的动力结构,以此实现对近岸台风强度、结构变化进行全空间、实时的监测。 天气雷达可以每隔6分钟对台风做一次全身扫描,直达“病灶”,获取台风内部的降水分布、强度以及高速旋转的风场结构。气象预报员基于此可以分析台风的实时变化,并了解其内部的动力结构等...
这是继今年7月追踪台风“派比安”后,多部门再次开展的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当天下午,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根据自主研发的9公里分辨率南海台风数值预报系统模式的集合预报和集合敏感性分析方法,以及台风目标观测区模拟系统,快速开展台风敏感区域判别。试验各参与单位共同确立了沿海风云卫星、北斗探空、S波段和...
6月13日,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业务试点启动会在广州召开。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业务试点的启动,发挥了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的显著效益,同时也提升了精密监测对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的支撑能力。“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强度增加,防灾减灾任务繁重,智能加密目标观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广东启动南海...
在两类台风影响过程中,台风天气的降水强度有着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观测服务过程中,两场观测员对中到大雨雨强判定以人工观测为主,AWOS器测数据为辅,并视情进行精细化服务;同时台风天气下虹桥机场尤为要注意风切变影响,浦东机场尤为要注意正侧...
9月2日夜间,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由台风级加强为强台风级。当日21时8分,一只“海燕”从博鳌国家级机动气象观测基地展翅高飞,在“苏拉”“海葵”等多台风背景下,开展南海台风机动观测作业。 9月2日夜间,海燕号Ⅰ型高空大型无人机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国家级机动气象观测基地起飞,开展南海台风机动观测作业。 来源:...
2024年7月25日晚上7时50分前后,台风“格美”以台风级别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沿海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33米/秒)。佐格MMEOS机动气象观测系统以及系统配置的气象激光雷达、便携式气象仪等装备已于24日布设完成,实时观测台风登陆过程中的气象数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