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表示他很享受这次采访,并很好奇评论区刷得那么快你们是怎么看清的。当摄像给古尔纳一个特写时,我们看到的是他那严肃且疲惫的脸。董宇辉最后讲的唐朝人杜环随阿拉伯人西行的故事,证明了其准备的充分,不过在古尔纳听来,估计也只能是一头雾水。远离与追寻,人生何以真实 古尔纳出版第一部作品时已经四十岁。
人物处境即小说的宿命,作家是现实受挫与欲望落空的统一体,古尔纳谓之“失望的爱”。记忆沦为碎片谜团,作家靠重思去弥合含混与撕裂。这是离散者无根的存在论。古尔纳在处置记忆中叛乱与镇服的关系,它使小说有了全新姿态,试图在二元结构间,挪移并“分有”对立价值。古尔纳用重返、游弋和重塑,放弃了从失乐园、...
《遗弃》是古尔纳自传色彩鲜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作于2005年,入围2006年度英联邦作家奖,讲述了跨越数十载分属两代人的爱情,个人悲剧与民族命运相互交织,心理刻画细腻。《多蒂》是古尔纳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故事中的多蒂是一位生活在英国的非裔女性,通过记录她与生活中形形色...
古尔纳:并不总是如此,不是说沉默总比发声有力量,但有时候沉默是唯一保存自我尊严的办法,因为你无依无靠,而发声不会改变你的情况,反而会让你更暴露于羞辱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沉默是最合理的保全自我的方法。然而另一方面,沉默也有其他的意味。如果你掌握着权势,想要压制他人,这时你想要的并不是沉默,你...
谈及对古尔纳作品的初读印象,罗岗表示,他第一次看到古尔纳的名字,是在阅读《剑桥文学指南:拉什迪》时,古尔纳正是它的编者。古尔纳作为一名文学研究学者进入了罗岗的视野,当时他并不知道古尔纳也是一名小说家。而他之所以关注古尔纳的小说,则归功于学者蒋晖的文学评论。作为国内较早发表有关古尔纳代表作《海边...
随着作品的陆续译进,古尔纳这位“冷门”的诺奖得主逐渐为读者所熟悉。人们在作品的阅读中,愈加理解他在获奖演说中的表达:“……写作关心的是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或迟或早,残酷、爱与软弱就会成为其主题。我相信写作还必须揭示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冷酷专横的眼睛所看不见的,什么让看似无足轻重的人能够...
《砾心》作者:[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译者:赵挺上海译文出版社《砾心》发表于2017年,是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塞利姆和双亲及叔叔阿米尔一同生活在一座充满秘密的房子里。某一天,塞利姆的父亲从家里搬了出去,而母亲对此闭口不言,之后又和一个陌生的男人组建了新的家庭。塞利姆无法理解父亲的选择,也为...
“我从来没有期待过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到了9月前后,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人说今年可能会是谁,但从来没有人说过有可能是我。我自己完全没想到拿这个奖,但是有一群人想到了,那就是决定颁奖的瑞典文学院。”3月7日下午,202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思南文学之家”与上海读者面对面。抵达上海的第...
古尔纳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及历史书写等主题,展现后殖民时代“夹心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欧洲殖民对于非洲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囚笼》一篇的意义也在于此,关注流散难民哈米德能看到形形色色过路人,再看到茹基娅的生活,点面结...
来自印度洋彼岸的中国故事[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文 丁雄飞/译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因“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