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
编钟是古代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因此常以钟鼎并称。编钟不仅是重要的乐器,也是重要的礼器。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而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把编钟推到了礼之重器的...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的大型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始于商代,兴于春秋,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或者诸侯才能配享此物。商代的编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到东周时,增加到9枚一套或13枚一套。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
编磬,是汉民族古代打击乐器之一,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简介 编磬是汉族古代打击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个...
对十二个音阶的绝对值和相邻音阶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准确数值的探求几乎贯穿了中华古代文明历史的始终。1957年在河南信阳出土的春秋编钟和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每只钟的音律分配都逐渐趋近十二平均律,音高和波长都接近当今所确定的数值。但是这些还是在三分损益法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还不够准确和精准...
简介 【读音】宫商角徵羽:gōng shāng jué zhǐ yǔ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宫商角徵羽这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同西方有别。如用西乐...
简介 编钟是中国汉民族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原理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