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是古代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和封王才能佩戴。据《明史》记载,明朝对冠冕有严格的礼制规定,皇帝冕前后各12道旒。鲁荒王的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是相呼应的。冕的顶部有“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
冕延:象征天圆地方 🌍 冠冕的顶部有一个长条状的板,叫做“綖”,也叫“冕板”。它的形状是圆的,象征着天圆地方,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玉簪:固定头发 💇♂️ 玉簪是用来固定头发的,简单而实用。别小看它,这可是皇帝身份的标志之一。 冕旒:显示尊贵 🎁 冕旒是挂在冕延上的五彩丝线,用五彩珠...
公元713年~741年时,唐玄宗将自己的服饰改为衮冕服、通天冠服和幞头常服三种,官帽也对应发生变化,且每个冠冕的使用场合也不同。其中大裘冕是他祭祀天地时戴的礼帽。大裘冕外面全黑,里面浅红,冕两边对着双耳还悬着黄绵,以示帝王的威仪。衮冕是皇帝登位、纳后、祭庙、遣将、征还、元日受朝贺、林轩册拜王...
鲁荒王的九旒冕,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所有,其华贵独特,与历史画像中的皇帝冠冕相异。九旒冕的制作复杂,每道旒上镶嵌五彩玉珠,独具历史独特性。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古代地位最崇高的皇帝,他们所戴的帽子又有何讲究呢?这个问题牵扯出古代礼仪文化的深层内涵。明代鲁王墓珍品在山东博物馆的明代鲁王展厅...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南朝·梁·沈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唐·韩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明·沈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群意于冕旒。”《西游记》第十回:“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胡适 《的引论》四:“...
【king's crown with tassels】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冕(corona):恒星大气的最外层。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红色。冕顶有长方板,前圆后方,盖谓天圆地方,称为延(綖),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
①首先,您这问题过于宽泛,古代尊称与自称皇帝的人有很多,包括南北朝时期北方异族、元朝蒙古皇帝、清代...
金翼善冠是定陵出土的王冠,通高24厘米,重826克,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王冠。这顶金冠目前在我国仅此一顶,用黄金拉丝编制,工艺难度非常大,堪称国之瑰宝。清朝的帽子与前朝大多不同,他们的官帽由元人的钹笠冠演革而成。夏朝冠是清朝皇帝戴的帽子,也称“凉帽”,是由一种满洲人称为得勒苏的草杆编成,冠形...
🪷冕冠🌟"冕"就是冠冕最上方的一块带有装饰品的木板。这块木板大致是长方形,木板前方是圆形,木板后方是方形,指代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点,这块木板被称为"延"或"延板"。🌟"冠"就是延板下边的戴在头上的部分,也被称为是"武"或"冠卷"。"冠"体的两边分别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小孔,被称为"纽",在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