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他的行书《书论》,据落款可知,此作属于大清嘉庆丁巳五月,即嘉庆二年(1797年)五月。成亲王行书《书论》得古人用笔之意,尤得元代书法家赵孟钚书之神韵,其用笔洒脱俊逸,结体端丽稳健,章法上跌宕起伏,字体大小变化而相得益彰,别具匠心。身为皇子,在书法造诣上有如此之高,真是令人敬服之至。也希望今...
作为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必要的书论还是要涉及一些。不知所云,能及所事乎?这就要求学习书法的人要从理论上找到一些认识的根源。只有认识跟上了,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会走偏差。如果我们对古人的想法不知、认识不到的时候,何以能知古人所想,并且他们积累了的智慧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的,这是其一。其二,学习古人...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临摹是学书的重要功课,古人对此多强调“逼真”,如唐代虞世南论三国魏钟繇书时说:“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南朝梁陶弘景说:“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临摹的“似”,历来为书家所重视,而徐渭则认为,临摹前人的书迹最重要的是要有“己意”,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高手”。
所以古人感悟能力超强,技术能力偏差;所以,古人留下来的技艺适合感悟能力强的人学习,如中医、内家拳之类的。中医诊脉断怀孕、知男女,不理解的感觉像巫术神话。古代书法教学最早是面传亲授,口耳相传,肯定有笔法诀窍之类的,要紧的东西多不立文字,书法家留下的书论便云山雾罩。许多人谈书法厌烦图示分析,那就...
古人书论看不懂?横与竖的各种说法,本质上都相同 如今的书家不喜欢看古人书论,一个很大原因是:那些古文拽来拽去看不懂啊!就拿横竖来说吧,东汉蔡邕说要“横鳞竖勒”,王羲之和他的老师卫夫人说,“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到了唐朝,张怀瓘记录的永字八法中,又有横为“勒、策”,竖为“弩...
古人书论中对用墨有着大量的描述,看后真是受益匪浅,不仅感叹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古代书论分享|日更第23天|如何用墨。辛丑·初冬·十月十四 一 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 二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三 凡作楷,墨欲亁,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
古人书论中对用墨有着大量的描述,看后真是受益匪浅,不仅感叹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古代书论分享|日更第23天|如何用墨。辛丑·初冬·十月十四 一 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 唐·欧阳询《八诀》 二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唐·孙过庭《书谱》 ...
《古人论写字静心之一:笔端凝静气》“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古代书家在论及写字时,特别强调了一种静谧专注的心境。这就如同在喧嚣的尘世中,为自己开辟出一方宁静的小天地,在那里,笔与心通,字与人合。我想起了我的邻居老张...
导语:学书者,不可不知的10则古人书论…… 一李斯《用笔法》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二赵壹《非草书》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