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叙任权,授予主教和修道院长以封地和职权的权力。通常以两种物品作为象征:权戒象征宗教权,权标象征世俗权。基本信息 在神圣罗马帝国,11世纪中叶以前,主教由皇帝任命,皇帝授予主教权戒和权标,主教向皇帝效忠并提供赋税和服役。11世纪中叶以后,教会势力增强,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要求教会摆脱世俗权力的控制,力主...
在随后的和平运动中,康斯坦茨主教基布哈德的角色至关重要,教皇乌尔班二世对基布哈德的倚重和授权使基布哈德的行动得到广泛支持。在叙任权之争期间,南德意志的主教成为直接参与影响政务走向的重要力量。之前由国王委派的主教有的由于改革思潮的影响改变了立场,有的由于战争失利,失去对主教区的控制,改革派逐渐控制了南...
叙任权斗争是中世纪欧洲教会与世俗君主之间最著名的冲突事件之一。这场斗争的核心是关于圣职任命权的争夺,它不仅涉及了教会的独立性,也触及了世俗权力的边界。在11和12世纪,数位教宗挑战西欧君主对圣职的任命和授予权,其中最著名的是亨利四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的斗争。此外,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与教宗帕斯卡尔二世...
德意志王国和罗马教廷的早期矛盾,集中体现在了叙任权之争。所谓叙任权之争,是指罗马教廷与世俗王权之间对于神职人员在本地国的任命问题。早期罗马教廷对于本地神职人员的任命,也算是睁一眼闭一眼。 但是德意志王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奥托大帝在位期间,已经强化了国王加冕为皇帝这个法定程序。所以,到了后来整个情况出现了...
主教叙任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中世纪西欧各级封建领主皆为其上级宗主的附庸。受封者须向宗主行效忠礼,并接受其所行叙任礼。德意志各地主教则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附庸,并由皇帝叙任。主教的教区即其封地,在区内享有的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皆为皇帝所授。皇帝和世俗政权借此对教会实行控制,教会领主有时以...
在德意志地区,情况尤为特殊,主教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直接附庸。皇帝握有叙任权,将主教的教区视为其封地,这些教区的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皆源自于皇帝的授予。这种权力结构使得皇帝和世俗政权得以对教会进行控制,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教会领主有时利用自身的实力对抗教皇,而有时又会寻求教皇的支持,...
随着格列高利七世的上任,这场关于主教叙任权的争斗达到了高潮。1075年,格列高利发布教规,反对教会世俗化,禁止神职买卖和神父结婚,以此为由废除了世俗君主对教职的任免权。对此,亨利四世回应强烈,次年在沃尔姆斯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谴责教皇的决定。2月初,格列高利在拉特兰宫召开会议,将亨利革除教...
不用未来,实质上已经否定了,名义上则不必否定。主教叙任权实质上是什么,是教产的掌控权和教产利益...
主教叙任权 汉语词典> 主教叙任权 “叙任权”源于拉丁文investitura,原指中世纪西欧封建领主对其附庸授以封地的权力。受封者须向领主行效忠礼。天主教会对自己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也授予封地和职权,这种特殊权力称之为“主教叙任权”。通常授以下列物品作为象征:权戒和权杖象征封地上的宗教权;世俗政权同时授以权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