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进学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2、无趾认为独善其身,全性修德,道德的完整和完美比躯体完整更为重要。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1)载:覆盖 (2)全德之人: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 2、无趾认为独善其...
叔山无趾拜师鲁有兀者 叔山无趾,踵 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 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 存,吾是以务 全之也。夫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 矣。夫子胡不入乎...
叔山无趾的断趾可能是人为的,但人为已成,无法改变,因此把它当作“天刑”,也就是自然的所成,他只有安之若命。至于孔子(注意,是庄子笔下的孔子)以为叔山无趾是为学以补过,其实就叔山无趾这件事来说,读书求学是人为的,断趾是自然的命运,人为的努力又如何能改变自然的安排?在庄子眼中,这是孔子的误执,这种误...
身体完整德性 形残不妨碍德全 无趾"犹有尊足者存" 道德补救学习 学习应为精神超越 孔子仍执着"复补前恶" 儒家圣贤至人 至人超越道德枷锁 无趾视孔子为未达境界 2. 与前后文的呼应 王骀/申徒嘉:展示德充符的外在效果 叔山无趾:揭示德充符的内在修炼逻辑 3. 儒道分歧的本质 儒家:通过礼仪规范重建秩...
这段"叔山无趾见孔子"的对话,通过刑余之人与儒家圣人的交锋,进一步深化了"德充于内而形忘于外"的主题,并揭示了儒道思想的根本分歧。以下是逐层解析: 一、叔山无趾的"踵见"仪式 1. 身体状态的象征性 "兀者":受刖刑被砍脚者 "踵见":用脚跟行走谒见,既是身体现实,也是对儒家"足礼"的颠覆 ...
无趾离开后,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该以叔山无趾为榜样,他虽然是个残缺的人,却仍致力于学习,以期弥补过去的过错。更何况对于德行完备的人来说,更应该如此。”叔山无趾深感悔恨,从此立志于学问的探索和道德的修养。他听闻孔子不仅精通礼乐射御等技艺,更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于是满怀期望地前往孔子处求教。...
叔山无趾 ①鲁国有个囚犯叫叔山无趾,因犯罪被砍去脚趾,只能靠脚后跟走路。他听说孔子收了很多学生,于是忍着疼痛,一摇一晃地去拜见孔子。 ②叔山无趾来到孔子家门口,看见孔子正在给学生们讲课。等到休息时,他上前对孔子深深地鞠躬,说:“先生,希望您能留下我做您的学生,让我能常听您的教诲。” ...
3.叔山无趾拜师1.(1)示例:生机勃勃人才济济喜气洋洋(2)三心二意五湖四海四面八方2.第②自然段:孔子拒绝了叔山无趾的请求。第④⑤自然段:孔子向叔山无趾道歉,并教导自己的学生。3.B4.本文塑造了叔山无趾和孔子两个人物形象。叔山无趾虽身体残缺,但仍然积极好学,追求道德修养的提高;孔子虽犯了以貌取人的...
叔山无趾说的没有错,一个人如果能改过自新,理应获得人们的尊敬。这句经典出自《德充符》篇。在这一篇中,庄子讲述了一些故事来说明,一个人的外表不能代表他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要以貌来取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刘姥姥实干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其貌不扬。早先的时候呢,因为在家里穷得吃不...
叔山无趾出来以后,孔子对他弟子们说:“弟子们,要努力啊!无趾是个受过刑的残疾人,还要致力于学问以重新弥补从前犯罪的行为,何况你们这些身体健全没有缺陷的人呢!”。 “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孔子在庄子的刻意之下,将无趾对那超越形骸之境界的思慕等同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