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颐又称“汗毒”,因发于颐颌之间而得名。它是一种热性病(诸如伤寒、温病,或胸腹部手术)后,正气不足,余毒乘虚而入引起的一种继发性腮腺化脓性疾患。本病的特点是:病后继发,局部漫肿,界限不清,成脓后口臭溢脓。《刘涓子鬼遗方》首载:“下颐发者为发颐,肥人多有此
发颐,中医:发颐的功效与作用,发颐介绍及知识点,中医大辞典。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
发颐-中医术语 发颐,指发生于颐颔部位的一种化脓性感染,虽与痄腮相似,但本病多继发于伤寒、温病、脉疹的后期。由于汗出不畅,余邪热毒未能透泄、郁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故又名“汗毒”。初起身热恶寒医学教育`网整理、肿如结核、微有热痛,以后脓肿渐渐增大,热痛亦加剧。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
发颐的问诊 发颐赏发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肿势常延及耳之前后,张嘴困难,患侧的颊粘膜腮腺开口处有粘稠分泌物。 发颐是一种颐颌部急性化脓性疾患。多由热病后汗出不畅,余毒结于少阳、阳明之络而发病,亦名“汗毒”。 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相当于本病。 (一)问诊要点 本病赏发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肿势常...
发颐的辨证论治与预防 一、内治法 1、热毒蕴结红肿结于颐颌,张口不利,掀热疼痛;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结聚于颐颌部,故局部红肿,掀热疼痛;足阳明胃经环口绕唇.因经络为风湿毒热之邪蕴结,以致开口不利;热毒与正气相搏,故发热;热邪耗伤津液,故口渴、便秘;舌红...
病名。系指腮腺部位一侧肿如结核,热痛红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溃后出脓臭秽,痰涌气堵的病证。 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腮颌发,颐发、汗毒。 本病多由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期应解表清热,用普济消毒饮。酿脓时,宜托...
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主要病因病机】外感风寒、风温之邪,热病后遗毒于内,情志郁结,饮食不节,郁热内生,以致火热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
首先,对于热毒蕴结证型的发颐,常见症状包括颐颌之间结块疼痛、张口不利、肿痛渐增等。治疗上,应清热解毒,方选普济消毒饮加减。例如,王女士因牙周炎引起的发颐,经中医辨证施治后,症状明显缓解,恢复了正常生活。 其次,毒盛酿脓证型的发颐,常伴有高热口渴、张口困难等症状。治疗上,应清热解毒透脓,方选普济消毒饮加...
发颐是热病后余邪热毒结聚于颐颔间引起的 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其临床特点是以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 发病。颐颔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 状明显,甚者发生内陷。 • 余毒内蕴伤寒或温病后汗出不畅,以致余邪 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 血凝滞,腐肉为脓...
发颐的症状及中医辩证是中医外科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如下: 一、发颐的症状: 初起颐颌间疼痛并有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有困难。继则肿胀逐渐加剧,并延及耳之前后。张口后,可见红肿的腮腺管口,若压迫局部,自管口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约7—10天进人成脓期,此时疼痛加剧,呈跳痛性,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