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古代被发配的人其实是有机会逃跑的,但前提是得有金银打点公差,或者有亲友团愿意出钱,要么就是有官员想要救人,愿意冒风险走关系,最不济也得有黑道关系,有一帮同伙敢于劫囚。不然的话就很难逃跑,尤其对于京中还有家人当人质的、不肯认罪,觉得有机会平反地和身体素质羸弱的犯人们来说,逃跑远不如...
发配地之四——四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是诗仙李白对于“蜀道”的所见所感。蜀地自古就有“蜀道难行”之说。当年刘邦率先进入关中,但项羽却止步不前,故意将他封在此处,就是希望他自生自灭。此外,秦国著名人物‘吕不韦’,当年也曾被要求流放到这里,只不过他走到一半就殆命而终了。发配...
然而,流放与发配虽然都是将罪犯放逐到偏远地区,但二者在细节和执行方式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异。流放更注重于地理上的驱逐和社会风评上警示的效果,而发配则更侧重于利用罪犯的劳动力,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在古代社会中,流放和发配虽然给罪犯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但其中很多的囚犯在去到被发配之地的过程中,就...
第二,除了折磨犯罪者的身心,将他们发配到这些不毛之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他们负责开垦。这些地方环境恶劣,土地贫瘠,鲜少有人居住,平日里也不会有人愿意花费气力来改造这里。因此让这些犯下重罪的罪犯来做这种没人愿做的工作,既省下了人工,又达到了惩罚的目的,一举两得,这也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强制...
虽然有罪在身,但是却罪不至死,因此会将这样的犯人一同发配。除了上述这两种之外,还有些原因也会被判处发配,具体原因及所犯罪行,还要看皇帝的“心情”。毕竟皇帝金口玉言,想要判处罪犯什么刑法,他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在古代封建王朝当中,所有的皇帝都不想被扣上残暴、血腥的帽子,因此皇帝们在处罚犯人的...
选择发配的原因一:折磨犯人 在历史上明王朝的官员最喜欢使用发配之刑,毕竟这样能够同时折磨犯人的身心。据悉明朝的时候,犯人们主要被发配的地方是极南极北之地,这些地方环境都非常恶劣,且几乎没什么人烟。犯人在经过数千里的徒步跋涉之后本就疲惫不堪,等到了被发配之地之后还要进行非常繁重的体力活动。很多犯人...
这些都属于是衙役的额外收入,但是在衙役的额外收入中最丰厚的莫过于押送发配流放的犯人去出公差,虽然往返少则几千里路程,可是衙役的额外收入会非常丰厚。押送发配流放犯人的额外收入其实是非常客观的,首先,押送发配流放犯人几千里的路程,这一路衙役和犯人都得吃喝拉撒吧,官府自然就会给拨款,这就相当于现代职场...
千里只是个关于距离的“形容词”,形容发配的路途遥远,目的地是偏僻、贫穷、荒无人烟,与野兽作伴,还有狼虫虎豹出没,各种疫病流行的地方,听听就十分凄凉可怕。发配囚犯肯定不是自己去的,要有官差押送,对押送他们的官差来说,这也是苦差事,古代又没有什么便利的交通工具,要背井离乡,告别亲人至少很长一段...
发配途中逃跑的难度系数非常高 流放发配之刑在古代的官方名称叫作流刑,这个刑罚始于秦汉时期,在隋唐时期刑罚的规则日趋完善,此后一直到清朝流放发配都属于仅次于死刑的最严酷刑罚。古代流放发配犯人大多是边远苦寒地区,这些区域基本都是远离内地几千里,要知道在没有高铁和飞机的古代,犯人要纯靠双腿走几千里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