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东北王”张作霖的得力干将,原本是张学良的生死之交、奉军的中流砥柱,却在1925年毅然倒戈反奉,最终落得个“半路被截、夫妻同亡”的悲惨下场。这场“反奉战争”,打得张作霖一度绝望,甚至准备逃亡日本,而郭松龄明明胜券在握,却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到底是日本人的暗中干涉,还是郭松龄自己高估了...
郭向张学良建议,关外一片沃土,可以经营开发,不宜在关内抢夺地盘,以致引起战争。郭说这是他和李景林的共同意见,望“上将军”多加考虑。郭反奉的态度进一步明朗。冯玉祥在得知郭松龄准备反奉的消息后,又担心郭松龄有诈,表示既然是郭提出合作之意,请郭亲笔写一个东西,类似条约,派两个亲信专程送来。11月19...
郭松龄向张作霖询问职位事宜,张却让他继续练兵。这让郭不满。张不用郭,非因其能力不足,而是他参加过革命党。郭因此渐生反奉念头。浙奉战争中,孙传芳将江苏督办杨宇霆逐出江苏。随后,张作霖在奉天举行高级军议,决定派遣姜登选与张宗昌攻打徐州,以应对孙传芳的势力。郭松龄时在日本观操,接张作霖电令急返,...
4. 1925年:领导反奉战争失败遇害 《武夫治国》指出,郭松龄在军事生涯巅峰期(1925年)正值42岁壮年,此时他已担任奉军第十军军长,掌握7.5万精锐部队。其死亡时年龄与《东北王张作霖》所述'42岁'完全吻合,纠正了部分民间关于其年龄的误传。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通电反奉,提出'清君侧'、'除杨宇霆'等诉求...
浙奉战争刚结束,奉系内部又发生了郭松龄倒戈事件。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以张作霖为头目的奉系军阀成为最大的军事集团。 它与段祺瑞相勾结,控制了北洋政权,复取代直系,成为全国众矢之的,一时“反奉倒段”的愤怒声震荡全国。这一态势促使奉系集团的迅速分化。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以反奉战争关系重大,其性质为反英日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运动之序幕。各地各级党部亟宜指挥全体同志,作广大之宣传,使全国国民了然于此战争之原因及目的。特别是宣传大纲,首为反奉战争各方面之分析,次举宣传纲领,次列九个口号。经毛泽东部长提出11月27日中央会议通过,兹录全文于左: ...
上图_ 郭松龄反奉战争 张作霖的医生守田福松,是日本安插在奉系的间谍,郭松龄前往天津疗养就是他的建议。郭松龄在天津有反奉之意时,守田曾劝阻他。但郭松龄一再表示自己拥护张学良而不是张作霖。张学良寄希望于守田去劝导郭松龄,便手写多封信,吉田总领事希望守田能阻拦郭军前进,在两方的要求下,守田以...
首为反奉战争各方面之分析, 次举宣传纲领, 次列九个口号。 经毛泽东部长提出十一月二十七日中央会议通过。 兹录全文于左: (甲)反奉战争各方面的分析 (一)帝国主义方面 去年奉直战争, 起于英美帝国主义欲挟直系统一中国排斥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之企图。
郭松龄要是没发动反奉之战,中国历史格局确实可能大不同。 奉系那些厉害将领就不会因这场战争死伤或被撤,像张宗昌临死前还提醒张学良防日本,可张学良没在意。要是这些将领还在,东北军实力不会垮得那么厉害,九一八事变或许就不会发生。当时日本少壮派军官策划九一八,若东北军坚决抵抗,日本军部和内阁可能不会支持继续侵...
石友三是冯玉祥部将,深的冯的真传,为人阴险狡诈、反复无常,青出于蓝胜于蓝,倒戈成性。蒋冯战争时,叛冯投蒋。中原大战时,又叛蒋投冯,炮轰南京。张学良入关后,望风转舵,叛冯投张,割据冀南豫北,拥兵六、七万。1931年7月18日,为了独占华北,石友三反奉,出兵后,石友三旋即遭到蒋介石和张学良10余万军队南北夹击,7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