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双墩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物品,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 景点附近...
三、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许多陶制器物底部,还一共发现了630多个刻划符号,被称作“双墩遗址刻划符号”,简称“双墩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已经具备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功能,明显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特征。而且这些符号的内容还很丰富,诸如有鱼、猪、鹿、蚕、叶脉、花瓣、三角、方框、建筑等等含义。(1)总...
然而,近日在安徽双墩遗址的新发现,却将这一认知推向了风口浪尖。考古学家们在此意外发掘出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古老4000年的文字——双墩刻符,这一发现无疑将我国文字史的起源大大向前推进。那么,这一重大发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双墩刻符的内涵与影响。八十年代,安徽双墩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
双墩遗址在2013年荣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殊荣。而在2017年11月,蚌埠双墩考古遗址公园也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立项,并在紧接着的12月正式公布。2018年4月,位于小蚌埠镇的蚌埠双墩遗址(包含双墩春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正式挂牌成立,这象征着蚌埠市国家级双墩遗址公园的开发工作已拉开帷幕。在蚌埠...
更为重要的是,从造字方法上来说,双墩刻符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三大造字方法,占了汉字“六书”的一半。比双墩遗址晚了3500多年的甲骨文,具备了“六书”造字法。因此从时间上看,甲骨文极有可能受到双墩刻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不只是体现在文字继承上,而是还有造字方法的继承上。关于造字法在汉字发展中的...
双墩文化遗址,位于淮河中游,是一处珍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变迁。如今,人们通过考古发掘,不断揭示着它的神秘面纱,让世人得以一窥那个遥远的过去。双墩文化遗址,坐落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是淮河中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年代最早的一...
农委展示馆、双墩遗址展示中心 等展馆已具备开放条件 双墩文化村的 13 栋干栏式茅草屋已完成主体施工,这些茅草屋由 29 栋民居改建而来,重焕生机。它们采用砖木结构,外部覆盖土色涂料,顶部用细竹枝屋面代替茅草,既美观又坚固耐用。 双墩遗址作为淮河中游地区已发...
在安徽滁州定远县,侯家寨遗址中,同样发现了与双墩刻符具有相同符号体系的少量刻符。 定远县距离蚌埠双墩遗址的距离在80公里,而侯家寨遗址的时间也双墩遗址处于同一时期。 副研究员徐大立对于两个地区拥有相同的后果文化现象,他也称: “双墩刻划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同一符号在不同遗址内出现,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已...
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是一处距今73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遗址中心区面积约12000平方米。双墩遗址在1986、1991和1992年先后进行三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375平方米,出土了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陶塑纹面人头像国内罕见,不仅历史研究价值...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的考古发现,可能将中国文字的起源推前至7300年前。1985年,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大量陶器,其中刻有600多个符号,这些符号被称为“双墩刻符”,其年代比已知的甲骨文早约4000年。 偶然发现:农田中的陶片 1985年春,安徽蚌埠淮上区双墩村的一位农民在耕地时,意外挖掘出一块特殊的陶片。这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