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描述可以想见,即使前提假设两颗恒星的ZAMS质量满足形成中子星的条件,最终要形成一个双中子星系统仍是不容易的,其中至少有三次机会可能摧毁这样的系统。第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是新生中子星的逃逸速度,由于超新星爆发不完全是各向同性的,根据动量守恒,新生中子星会被踢离前身恒星的位置,如果这个速度很大并且背离伴星方...
当两个不同重量的球从比萨斜塔掷落、同时落地,彻底终结了持续了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纯粹逻辑构建科学的时代,也开启了实验科学的时代;与此同时,也给后来牛顿的引力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奠定了基石。 17年双中子星并和事件中,电磁波和引力波,就是这样两个不同重量的“球”。 据观测,引力波和电磁波到达地球前...
此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和的三个引力波天文台(黄色原点标注),地面的天文台(蓝色原点标注),和太空中的天文台(蓝色原点标注)。 ¡查看图片 //@NASA中文: 北京时间2017年8月17日20时41分4秒,科学家们首次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论文地址: O网页链接 ...
假如我们的地球靠近一颗中子星的表面,将被其引力场完全撕碎;其次,中子星的典型表面磁场强度约为108—1015Gs,比地面实验室中能制造的最大磁场高出7 到14 个量级;最后,像Crab 脉冲星(约103年)这么年轻的中子星非常热,观测表明中子星表面温度约为几十万度,其内部...
天文学家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双中子星并和主要是因为光学亮度快速衰减,红外亮度能保持更长时间的这种颜色由“蓝”变“红”的特征和双中子星并和的Kilonova模型符合得非常好。来自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Daniel Kasen给出了具体的理论预测,很好地展示在了这个动画里 (图一为GIF) O网页链接 k...
【题目】2017年10月16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等机构联合宣布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两颗中子星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射引力波而失去能量会逐渐相互靠近。在中学物理学习中,通常认为双星系统AB绕其连线上的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已知A、B的总质量为M,AB间距为L,运动周期为T。则关于双星系统AB的...
摘要: 在本报告中,我将介绍双中子星系统的研究历史,特别是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和短伽玛暴(例如GW170817和GRB170817A)及其千新星和余辉的观测和理论,讨论在宇宙学和基本物理检验方面的可能应用,并分析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我也将讨论黑洞-中子星并合引起的电磁辐射....
地球磁场的产生,就是由于地球具有一个固体的铁镍质内核和一个液体的铁镍质外核。 中子星的磁场来源于电荷高速旋转。而且在各层之间有一个角速度差,因而导致中子星的磁轴和自转轴,有一个角度差。 这个情况也与地球的类似,地球的南北极和南北磁极并不完全重合。
首先,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要比黑洞并合弱不少,如果还像之前那些黑洞并合动辄几十亿光年的话,恐怕LIGO和VIRGO都听不见响了。而偏偏这次的双中子星并合,离地球就只有1.3亿光年,真是近得不能再近了。其次,虽说中子星并合一直是短伽马暴成因的热门候选,但并不是所有中子星并合都能让我们看到短伽马暴的。而...
【题目】2017年10月16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等机构联合宣布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如图为某双星系统A、B绕其连线上的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示意图,若A星的轨道半径大于B星的轨道半径,双星的总质量为M,双星间的距离为L,其运动周期为T,则( ) A. A的质量一定小于B的质量 B. A的线速度一定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