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家”,环境——“杨花似雪”:杨花飘落,杨花飞舞,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写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 有人说.这首...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 对这首诗...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赈济灾民暂时离开杭州来到润州,本词是苏轼假借妻子之口所写。。②姮娥:即嫦娥,亦代指月。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姮娥,即嫦娥。(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相关知...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妲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注释: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小题1】“词”又称___。【小题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
润州①作,代人寄远②去年相送,余杭门④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④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市。 ② 寄远:寄给 ④ 的人。 ③ 余杭门:指宋时北门之一宁六年十一月,苏轼由杭州赴润州赈灾,出余杭门。④姮娥:即嫦娥。这里...
少年游·润州①作,代人寄远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
辨析“景”之意蕴。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宋]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