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材料学院王鸣生教授课题组在固态锂金属电池内部枝晶生长及短路机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isualizing the failure of solid electrolyte under GPa-level interface stress induced by lithium eruption”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5050)。 采用固态电解质(SE)搭配锂金属...
近期,厦门大学王鸣生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在无定形碳管内部封装石墨化碳网络的碳基复合材料(HG-CNTs)。在该工作中,内部石墨化碳网络提供了快速的钾离子传输通道,而外部无定形碳层保证了循环过程中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特别是,本文还利用原位透...
近期,厦门大学王鸣生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在无定形碳管内部封装石墨化碳网络的碳基复合材料(HG-CNTs)。在该工作中,内部石墨化碳网络提供了快速的钾离子传输通道,而外部无定形碳层保证了循环过程中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特别是,本文还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实时观察了高电流密度下石墨化碳和无定形碳不同的钾传输行为,证明...
我院王鸣生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在ACS Nano上发表 近日,我院王鸣生教授课题组在锂电负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设计和制备了Bi2S3与氮掺杂介孔碳的中空核壳结构复合负极,这种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700圈,在1.0 A g-1下比容量为501 mA h g-1,容量保持率为85%)。首次通过原位透射...
近日,我院王鸣生教授课题组在锂/钠金属负极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系列工作首先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氮掺杂多孔碳球(N-HPCS)用于构筑锂金属负极,提出了无籽成核实现锂金属纳米封装的概念,并通过大量扎实的原位透射及扫描电镜实验进行演示并解释其封装机理,再由电化学测试进一步证实由这些碳球所构筑的锂金属负极具有...
近日,厦门大学王鸣生教授课题组在TEM碳基纳米减材制造方向取得重要进展。结构决定性质,对于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尤其如此。为了充分利用石墨烯的优越性能,人们需要对其主要结构参数进行全面控制,包括其形状、尺寸以及边缘手性和粗糙度等。 课题组最近将传统的减材制造的概念引入到石墨烯的加工,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铣刀...
近日,我院王鸣生教授课题组在TEM碳基纳米减材制造方向取得重要进展。结构决定性质,对于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尤其如此。为了充分利用石墨烯的优越性能,人们需要对其主要结构参数进行全面控制,包括其形状、尺寸以及边缘手性和粗糙度等。课题组最近将传统的减材制造的概念引入到石墨烯的加工,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铣刀”的...
此外,王鸣生教授课题组近期还在储能负极材料设计、原位电镜表征及储能机理研究方面取得其他系列进展(王鸣生教授和张桥保副教授为以下工作共同通讯作者)。 采用原位TEM和DFT理论计算,首次揭示了原子尺度下碳包覆Sb2S3单晶纳米线(Sb2S3@C)嵌钾-脱钾过程中的结构、形貌、物相的动态演化行为。结果表明Sb2S3的钾化过程涉及了...
近日,材料学院王鸣生教授课题组在固态锂金属电池内部枝晶生长及短路机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isualizing the failure of solid electrolyte under GPa-level interface stress induced by lithium eruption”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