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香港出产了第一部厦语片《相逢恨晚》,这部电影不仅取景于厦门,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也是厦门人。《相逢恨晚》作为厦语片的开路先锋,带领着厦语片走向了一个发展的蓬勃期,在20世纪的五十年代,厦语片的公映数量胜过国语片,更直逼粤语片,当时出产厦语片较多的电影公司就包括“邵氏”集团。《相逢恨晚》原版...
在传承和发展厦语片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选取优秀电影作品,并将其翻译配音成闽南语加以传播;二是自主拍摄创作我们本土自己的闽南语电影;三是召开厦语片专题研讨活动,促进厦语片的深化研究;四是引进中国戏曲电影展等活动。 此外,相关与会...
20世纪50年代,港产厦语电影制作一度达到全盛时期,总共拍摄影片240多部,占当时方言电影产量的1/3。在粤语盛行的香港,人们称厦语电影是“冷门中的热门”。厦语电影还催生了同属闽南语系的台湾闽南语电影。1960年代后,厦语片被台湾闽南语片取而代之,便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如今那些厦语电...
台海网11月1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不久前,讲述“厦语片”辉煌过往的本土电影《旦后》在国内院线上映,引发众人关注。“厦语片”孕育于厦门,发展于香港、台湾,传播于闽南华侨众多的东南亚各国,历经30余年,孕育出了400余部佳作。今天,晨报记者就带您一起了解她的“芳华”。
厦语片的起源,是1949年后,从厦门、泉州移居香港的戏曲人员,利用粤语片设备来拍制厦语片,其中以古装戏为多。第一部输入台湾的厦语片,是1949年的《雪梅思君》,是钱胡莲主演的古装戏。1952年以后,厦语片的生产渐多,题材多翻版自粤语戏曲片或改编目民间故事,编导也多是粤语片班底,其间还有少数是将粤语片改配成厦语...
台海网12月3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 通讯员 张玉露)“厦语片”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兴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逐渐消失,曾在东南亚一带风靡一时。 为传承和发展“厦语片”,昨天上午,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海峡两岸电影交流工作委员会、福建省电影家协会、厦门市思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厦门市思明区...
#厦语片# 厦语电影:电影长河中的惊鸿一瞥厦语片,顾名思义就是以厦门话做对白的电影。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厦门话方言,以闽南人为主要演员,在香港摄制,上映于海外,曾一度风靡东南亚及中国台湾地区,而在其发源地厦门却鲜为人知。追随到厦门语电影的起源要说到上世纪40年代,许多闽南乡亲因战乱动荡逃难至香港生活...
港产厦语片大家赏,不..至始至终没有人否定十九世纪“Amoy”在福建人社会中的影响力,但是如今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还在给“厦语”这个历史名词续命,是不是过于自卑了呢?何况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厦门人进行高雅的艺术活动还得用老泉腔呢
台海网7月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学清)这是一段几乎被遗忘的香港“厦门语电影”历史,更是被岁月尘封的一位厦门女星跌宕起伏的从艺之路,也是一幕历史大背景下的悲欢离合。最近,厦门80后小说家黄宁写的长篇小说《旦后》出版。 小说主角“林波儿”是鼓浪屿上的弃儿,抗战胜利后辗转至香港,最终成长为一名厦语片女明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