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3)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4)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学说——万物都是由间断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即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结合和别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1803年,道尔顿―→原子学说,认为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逊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故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为: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
简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相关知识点: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 玻尔模型 能级跃迁与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试题来源: 解析 答案: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多次演变,最初是道尔顿的原子模型,然后发展为汤姆逊的“杏脏布丁”模型,接着是卢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模型,最终由玻尔提出了能级电子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 1803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称为原子的实心球模型,认为: (1)化学元素由不可分的基本微粒——原子构成,他认为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原子是一个坚实、不可再...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实心球汤姆生原子模型(1897年):“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分层模型现代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原子是...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由原子结合而成,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可形成离子。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主要模型如下: 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原子被视为坚实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又称“枣糕模型”):原子由平均分布的正电荷粒子组成,其中镶...
本文将从经典原子结构模型、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到现代原子结构模型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以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 二、经典原子结构模型 1. 道尔顿原子模型 19世纪早期,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第一个经典原子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是质点球体,且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 2. 汤姆逊原子模型...
1【题目】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共分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观点;1904年汤姆生的观点;1911年卢瑟福的观点;1913年玻尔的观点;20世纪现代科学家的观点简要分析上述六个阶段原子结构模型的联系及演变过程 2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共分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19世纪初英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