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阳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是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该模型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模型建立过程 理论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原子核模型(nuclear models)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的描述核结构的模型。由于至今对于核力还不能作严格而全面的描述,为了说明核结构特性,只能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有关核结构的唯象的模型,再将由此得出的结果与更多的实验事实作比较,使之完善充实。这种模型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起点。从20世纪30...
原子核模型1,原子核内高能电子的排布方式与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相同,符合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高能电子。2,每个高能电子周围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质子。核子数为4n,同时每个能级都是饱和结构(两个高能电子和四个质子)的原子核最稳定。铁核模型内层为饱和结构,最外层两个高电子...
按照卢瑟福的理论,正电体的尺度是很小的,称为原子核。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因而称为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以这个模型为依据,利用经典力学计算了向各个方向散射的α粒子的比例,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三、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由不同元素对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确定不同元素原子核的电荷量Q。又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模型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微观结构的认识而建立的模型。人们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为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做不规则运动,形成的电子云模型。原子模型最早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在1803年提出,经过汤姆逊(Thomson)、卢瑟福(Rutherford)、波尔(Bohr)等人的改进与完善,进而形成了近代原子模型。
原子核综合模型,统一描写原子核单粒子运动和集体运动的唯象模型。解释 由A.N.玻尔和B.R.莫特森综合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和壳层模型而成。此模型的基本图像是:核内核子的运动是近似独立的,而同时原子核整体作集体运动。核内核子的各种运动形态及其与原子核集体运动的竞争与耦合,使得原子核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性质。...
一、原子核结构模型与特性 电子结构与质子、中子不同,电子相互之间具有同向传递能量流的特性,从而容易形成电子流整体效应,斥力集中。引力又小于质子和中子形成的核素,只有当电子的引力旋涡延伸后半径大,斥力在引力旋涡位置影响就明显减小,这时电子围绕质子、中子运动的阻力就小,就能远距离运动围绕原子核运动。这是电子不...
不过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存在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严重问题:围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的电子会由于不断辐射电磁波而损失能量,导致其轨道半径逐渐减小,直至最终落入原子核而造成原子结构的塌缩。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原子是稳定的。令人信服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的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德国物理学家阿诺德·索...
Merkurius title: 论文笔记-核物理壳模型简介与三轴形变、手征性 三轴形变 三轴形变指的是原子核的形变区别于轴对称四极形变,区别于长椭与扁椭的两轴,多出一条轴。 轴对称四极形变 轴对称四极形变主要是指长椭形变和扁椭形变。 对于长椭形变,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椭圆沿着他的长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