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鲁特服饰大放异彩 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部落文化,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服饰来展现,“我做的每一套服装都是在研究厄鲁特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我希望被保留下来的每一套服装都会变成一段完整传统文化的写照。”多年来,斯仁吉木初心不改,辛勤的汗水终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2003年,鄂温克旗建旗45周年庆祝活动...
历史民族史> 厄鲁特 清代对漠西蒙古诸部的总称。又译额鲁特。一说蒙语ogeled(高大、壮大)之汉译,原为卫拉特蒙古具体部落(卫拉特联盟中处于魁首之部落)名,后逐渐与卫拉特通用;一说为蒙语留下来之意。国外学者又往往沿袭突厥语族之习惯,泛称其为“卡尔梅克”。其先系蒙元时期※斡亦剌、明代※瓦刺。初分布于...
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让乾隆大感愤怒,厄鲁特蒙古的骨头之硬,确实超乎了他的想象,为了彻底根据厄鲁特蒙古反抗的可能性,乾隆命令清军对厄鲁特蒙古大行剿杀,所谓“看来此等贼人,心怀叵测,招降断不可恃,总以严行剿杀为要”,前线清军在接到乾隆的指令后,滥杀无辜的残酷时常发生,使厄鲁特蒙古遭受了极大的劫难,...
历史地名> 厄鲁特 亦作额鲁特,又名卫拉特。是清代对西蒙古诸部的总称。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分四部:和硕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部游牧于伊犁河流域,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地方。明崇祯元年(1628)土尔扈特率部西徙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十年(1637)前后,和硕特部...
但是准噶尔汗国的人口太少了,整个厄鲁特部一共才五六十万人,即便是全民皆兵,准军最多也只能维持五万人的兵力。而且准噶尔的敌人不止清军一个,北面的沙俄和西面的哈萨克都是准噶尔的劲敌。特别是沙俄,一直通过修建堡垒不断蚕食准噶尔领土,迫使准噶尔抽调大批兵力应对俄军南下。此外准军还要留守一些部队提防...
呼伦贝尔厄鲁特部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鄂温克旗境内。 厄鲁特原先隶属于卫拉特四部,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朝称翰亦剌惕,明朝史籍称瓦剌。北元初期,乌拉特四部绰罗斯部脱欢太师改称自己的部为厄鲁特,意为诃额伦母亲的后人。清代称厄鲁特、额鲁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哈利马克)。 1731...
。然而,这个一度繁荣昌盛的国家在18世纪中叶走向了衰亡。作为准噶尔汗国消亡后的遗民,厄鲁特人经历了由叛逆到属民的转变,这段历史充满了曲折和悲壮。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者们在一味的扩张和征服中,导致国内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准噶尔汗国逐渐走向了衰落。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派遣大军...
厄鲁特早期的精神文化,由于资料的缺乏目前仍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厄鲁特古代的宗教,虽无文献记载,但从藏传佛教传人厄鲁特以前,厄鲁特人一直信仰萨满教这一事实来推测,当时信仰的应是萨满教。萨满教信仰和崇拜超自然的力量( Möngketengeri) , 除此之外还信仰神 (Sakusun) 如火神、地神,崇拜由祖先灵魂变成的...
厄鲁特蒙古,又称额鲁特蒙古、卫拉特蒙古,是清代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其起源可追溯到明朝的瓦剌、元朝的斡亦刺。原居住于锡尔锡德河与叶尼塞河上游,经长期发展,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以及附辉特等小部。而后,准噶尔部壮大,统一漠西蒙古,并在沙俄的支持下东侵。18世纪,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