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
朱熹曾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朱熹意在强调( )A.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强调“格物致知”的北宋思想家是( )A. 孔子B. 朱熹C. 董仲舒D. 顾炎武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 A.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 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 主...
“言欲致否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故D正确; A是朱熹的思想,但未体现,排除; B是心学,排除; C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朱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主张:天理是道德规...
又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 2 王阳明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求所谓定理者也。”又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 3 ...
1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否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且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在此,朱熹(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 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 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
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