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生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森模型说明。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为靶子,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⑴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⑵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微米,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⑶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⑷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
卢瑟福实验解析 解析 一.卢瑟福实验: 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金箔来进行实验,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
卢瑟福实验方法是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从而证实他的原子行星模型的实验方法。该实验是原子物理学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19世纪末有两种原子模型,一种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内,而电子则一个个地分布于球的不同位置上。卢瑟福则认为原子中央是一...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1)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000倍.(2)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如图: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1um厚的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卢瑟福用a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但通过该实验的下述三种现象(如图),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