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内斯·F·K·施密特(Johannes F.K. Schmidt)认为,这种信息联动使得“意外发现”在系统和理论上成为可能。🔑 卢曼的卡片盒方法: 卡片两面书写:每张卡片只在一面写字,这样阅读时无需翻动卡片。 单点信息:每张卡片包含一个想法,多个连续的卡片构成一个想法的线性展开。 独立想法:两个独立想法分别写在card 1和card...
起源:由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概念:德语中,“Zettelkasten”意为卡片盒 成果:分类存储...
卢曼的处理方法是把笔记写在卡片上,对卡片编号,放到卡片盒里。这样每条笔记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组块,可以有多个接口和其他笔记对接,就像一个积木可以和不同的积木组装在一起。同理每条笔记里的想法也可以和其他的想法组合在一起。后来,他以卡片编号为ID,让卡片相互链接,从而交互成了一个思想之网。就这样,卢曼...
说完卢曼的故事,我们来澄清一个很多卢曼卡片法爱好者容易陷入的严重误区:直接从卢曼后期的“卡片盒2”开始模仿,一上来就自创知识体系。 这个误区源于不了解两个卡片盒的历史,忽略了卢曼卡片盒1时期10年的积累,忽略了的卡片法是渐渐迭代的产物,需要磨合,并非一蹴而就。 所以,如果你没有接受过良好的系统训练,或者头...
卢曼的卡片盒的基础是在索引卡上写出完整的句子。(只在卡片的一面写字,这样你在看的时候就不用把卡片翻过来了。)每一张卡片都应该包含一个想法,卡片以线性方式连接在一起。例如,card 1和card 2可能是两个独立的线程,但是如果你稍后写了一个希望连接到card 1的新卡,你可以将它标记为1a。然后是1b卡,1c...
🔍卢曼教授的卡片盒,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他的卡片盒分为两类:文献卡片盒和主卡片盒。文献卡片盒里存放着文献和对文献的简要说明,而主卡片盒则记录了他对所阅读内容的想法和灵感。📝这些卡片都是索引卡片,存放在木制卡片盒里。卢曼教授通过简单的数字和字母为这些卡片做索引,使得卡片与卡片之间产生了...
卡片盒使我们在阅读和记笔记时更有选择性,而唯一的选择标准是它们能否对卡片盒中的讨论构成补充,即它们是否与已有笔记存在联系,或在将来产生某种联系。 引自 阅读和理解 从确认偏差的角度来讲,卢曼卡片盒笔记法,能够用补充思维代替证实思维,从而避免确认偏差。
神奇的卢曼卡片盒 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某个行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个酿酒师的儿子,他叫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他上过法学院,但因为他不喜欢为多个客户工作,所以选择了做一名公务员。而行政工作也需要大量的社交活动,于是他意识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所以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结束后,他就找借口回家,做...
这位“大神”就是尼克拉斯·卢曼,而他运用的卡片盒方法被称为:卢曼卡片盒。有这样一本书就专门讲述卢曼卡片盒的运用方法。这本书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叫作《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的作者是专门讲述个人成长与决策的相关知识,同时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教育哲学的申克·阿伦斯博士。先向大家分享我在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