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稻,亦称“早占”、“早米”、“早占城”。宋代水稻良种。真宗大中祥符 (1008—1021) 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 (今属越南) 而得名。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对防止东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占城...
一、产地与名称由来 占城稻原产于中南半岛的古占城国,该地现今大致位于越南的中部一带。 其名称“占城稻”便是由此地名而来,因北宋时期从占城国引入中国而得名。 二、引入与传播 占城稻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21)首先从福建地区传入中国。 随后,它迅速在江淮、两浙等路推广开来,成为当时重要的水稻品种。
占城稻,一种源自印支半岛的稻种,以其高产、早熟和耐旱的特性闻名。在宋朝时期,这种稻种被引入我国,并在江南地区迅速得到广泛的种植推广。它的名字来源于其原产地——越南中南部的占城,因此也被称为早禾或占禾。占城稻属于早籼稻的一种,最早是北宋初年从越南中南部传入我国的福建地区。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占城稻...
占城稻是一种起源于中南半岛的稻种,以其高产、早熟和耐旱的特性而闻名。它在宋代被广泛推广,成为当时重要的水稻良种之一,对中国南方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占城稻的起源与命名 占城稻的名称源于占城国,今属越南的地区。相传,这种稻种在宋代被引入中国,尤其是在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21),从福...
公元1011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派遣使者到福建取回三万斛稻谷,这些稻谷并不是宋朝普遍种植的糯粳二米(在宋朝称之为“白粮”)而是一种从当时被称作是占婆或占城的越南南部的外来稻种,故名为“占城稻”。 宋真宗为什么要不远千里从福建取回这种外国稻谷呢? 这是因为有人向他奏报,说江淮两浙地区,稍有...
本文将对占城稻的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它在当地农业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占城稻的特征 占城稻是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主要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的占城地区。它在种植和耕作过程中需要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占城稻需要足够的水分和高温,因此在河流或湖泊附近种植效果最佳。它的稻谷形状短而宽,颗粒饱满,颜色呈浅黄色...
题目占城稻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度支那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这使水稻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促使双季稻复种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从而使水稻等粮食大大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地位。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生长周期短的稻种,宋代罗愿《尔雅翼》中说明:“始自占城国有此种(指占城稻)”。而正式大规模地引用,则是在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力主之下进行。“故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宋史》。而剧中宋仁宗...
占城稻,又称“占术”、“占秫”,起源于占婆国(今越南归仁以南的地区),北宋初传入我国。占城稻以其耐旱、耐涝、耐瘠薄、耐冷、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优等优点,迅速在我国江南地区传播和推广。占城稻的传入,使得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占...
占城稻在11世纪初(北宋宋真宗时期)被引入中国。《宋史·食货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遣使从福建地区引入占城稻的品种,推广至江淮等地区种植。因此,第一个空格应填“福建人”(指出当时负责引入的具体群体),第二个空格为“占城”(原产地为占城国,即今越南中南部)。题目结构完整,答案明确。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