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松山:据我所知,美学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席勒(1759—1805 )写过《美育书简》,但也仅为专家所知,在当今并没有什么影响力。西方有艺术教育,但主要是指创意设计。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艺术史也很难觅得踪迹。所以,西方在美育上恐怕没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反过来,或许中国可以为西方提供些灵感...
陈峻俊:郑板桥认为“趣在法外”,您怎么看待中西目前面临的对话现状及您的建议?卜松山:我熟悉中国美学中使用"趣在法外"一词的提法。我非常重视它们,也总是试图把它们传达给西方观众,因为它们对理解中国美学至关重要;例如,“意在言外”“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我们从司空图开始就知道关于诗的性质的表述...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洛阳,但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洛阳的汉服文化。”卜松山说,因研究方向与中国有关,近年来他多次应邀到中国讲学,作为中国的常客,他也算见证了汉服在中国的流行过程。 在记者的手机上,卜松山看到了旅游旺季时洛阳街头巷尾衣袂飘飘之景,不禁与同来洛阳的妻子阮琳达回忆起30多年前的洛阳之行。卜松山说...
卜松山: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就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西方文化的翻译过程便可窥见一斑,更不用说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其他语种的翻译了。在中国,印度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卡尔·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根本影响。就...
【德国学者卜松山:汉服发展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西方学者遇上东方美学##龙门石窟是中国版卡帕多奇亚##外国专家探秘夏都二里头#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荣休教授卜松山说:“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洛阳,但今天却是我第一次看到洛阳的汉服文化。”卜松山和妻子阮琳达感叹:这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他们...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17日电 (底雅馨)应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邀请,德国著名汉学家卜松山近日为该院师生作主题为“歌德与中国——精神的庇护所或诗意邂逅的可能性”的讲座。卜松山首先从社会历史角度以及文学文化角度,介绍了歌德所处时代、即1800前后欧洲对于中国的主要观点及认识来源。在此背景基础上,其将...
2014年10月13日,著名汉学家,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卜松山教授(Prof.Karl-HeinzPohl)受我院邀请,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中西价值:跨文化对话的方法论反思”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维民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是继卜松山教授10月10日来我院做题为“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之后的第二次讲座。
“我来自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妇孺皆知。而我从事的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与中国近现代美学的研究,所以我想我与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很深的缘分。”11月5日,在河南参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的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荣休教授卜松山这样介绍自己。
卜松山首先用“文化的冰山模型”解释了文化的范畴,分为文化的可视和不可视表现两部分,前者包括行为、衣着、饮食习惯等,后者则包括价值、伦理、宗教、哲学等。对于“跨文化对话”的定义,卜松山说:“跨文化对话是为实现更好的相互理解,在不同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政治、媒体、民间社会等之间进行接触的行为。”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