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自1942年起,陕西延安的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强烈吸引着许多知名人士,他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访问,并写下了不少诗文。著名爱国将军续范亭的《南泥杂咏》20多首诗作,著名诗人萧三的诗歌《我两次来到南泥湾》,诗人何其芳的散文《记王震将军》等,都对南泥湾垦荒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1943年,陕甘宁...
”,这是歌曲《南泥湾》的部分歌词,歌词创作的背景是:1943年王震旅长带领三五九旅的官兵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垦荒。如下图,这体现了我党( )。 A.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B.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C. 高瞻远瞩,争取和平的精神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详解】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
著名作曲家马可于 1943年所作这首歌曲以南泥湾的变迁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八路军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马可的创作历程马可曾这样描述他创作《南泥湾》的过程: "1943年,毛主席在延安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军民响应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我深感其意义重大,于是我主动请缨,创作了《南泥湾》这首...
创作背景 创作于1943年。在日伪军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封锁包围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根据地广泛掀起了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都投入到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领导人都亲自参加大生产运动。...
歌曲分析(10分钟)(1)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2)讨论歌曲创作的背景,传承南泥湾精神。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简审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马可...
创作背景 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打算去延安南泥湾慰问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一首插曲在台上表演。作词人贺敬之接到为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