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潘丙才/张延扬课题组研发的复合纳米锁磷剂实现吨级量产 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向富营养化水体投加锁磷剂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内源控磷方式。目前常用的锁磷剂以镧改性膨润土为主,实际...
该论文由南京大学吕路教授课题组完成,其中,博士生王昕担任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南京大学吕路教授,同时,黄前霖博士、吴文苏、张炜铭教授和潘丙才教授也参与了研究。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有力支持。
该研究成果以“Phosphorus Binding by Lanthanum Modified Pyroaurite-like Clay: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为题于2021年发表于ACS ES&T Engineering(https://doi.org/10.1021/acsestengg.1c00218),张延扬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硕士毕业生孔波...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张炜铭、潘丙才教授课题组借鉴纳米仿生思路,首次提出通过软物质插层剂构建类似水通道蛋白通道的新策略。上述研究成果以 “Soft Particles Enable Fast and Selective Water Transport through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软体颗粒插层强化氧化石墨烯膜水通量和选择性)为题于9月2日发表在美国化学...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单超副教授、潘丙才教授课题组选取了臭氧氧化中本身催化惰性但蕴藏催化活性潜力的Ce(III/IV)为目标调控对象,基于有机物在臭氧氧化过程中普遍产生小分子羧酸为主要终端产物的认知,设想部分种类的小分子羧酸有望作为原位内生配体通过配位调控将Ce(III/IV)持续活化为臭氧氧化的催化剂。
南京大学潘丙才课题组主持建有南京大学环境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常州高新国际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交叉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2、项目多。课题组近5年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水污染控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及各类横向合作项目等40余项,在研项目经费总额2000多万元。
【南京大学潘丙才教授课题组在基于过一硫酸盐的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方向取得进展】 南大环境学院潘丙才教授课题组多年来一直从事基于环境纳米材料的水处理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近日,课题组成功构建了一种以Fe掺杂g-C3N4(CNF)为PMS催化剂的新型催化氧化体系。该研究构建了一种非自由基机制的氧化体系,为复杂废水中有机...
南京大学高冠道/潘丙才教授课题组:超声激活聚四氟乙烯压电催化活性 @ChemBeanGo @南京大学 活性氧物种(ROS)的可控生成在生物、化学和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声动力学过程中,凭借高组织穿透性和定向引导特点,压电催化(piezoelectric catalysis)可原位高效产生ROS。然而,目前报道的压电ROS催化剂压电系数较低(3...
南京大学潘丙才教授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Water Res. 2018,137, 37-46),以选择性吸附耦合界面氧化为基本思路,发展了以碳纳米管络合Fe(III)(Fe-OCNT)为催化剂的类芬顿体系,其中催化剂基体OCNT表面键联大量羧基并可稳定络合Fe(III)。 以三类带有不同电性(即正电、负电和电中性)的有机分子作为模型污染物来验...
潘丙才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水处理纳米技术及原理方向的研究。近年来,课题组发明了系列以交联聚苯乙烯网孔限域为核心的毫米尺寸复合纳米材料,并成功用于水中重金属、砷、磷、氟、硒等特征污染物的深度处理。在相关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球最大的水处理技术挑战赛George Barley Water Prize (First Ru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