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兰亚乾教授和陈宜法教授在电催化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在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Interweavable Metalloporphyrin-based Fibers for Indirect Electrocatalysis”的...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刘江教授课题组设计合成了稳定的六核铜簇( Cu6 )催化剂模型体系,通过有效调控Cu6单晶的生长尺寸(微纳尺寸)和形貌,实现了在同一配位簇合物中通过自调控Cu催化活性位点选择性电还原为C1-C2产物。该工作为系统研究配位化合物晶面效应对CO2RR产物种类和选择性的影响提供了新颖的设计视角...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刘江和兰亚乾教授团队的黄国璋博士在JACS上发表题为“On−Off Switching of a Photocatalytic Overall Reaction through Dynamic Spin-State Transition in a Hofmann Clathrate System”的研究论文。在这项工作中,作者提出以自旋交叉(SCO)材料作为模型催化剂进行自旋相关的催化机理研究并利用吡嗪配体与...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兰亚乾团队以“Hydrogen-localization Transfer Regulation in 3D COFs Enhances Photocatalytic Acetylene Semi-hydrogenation to Ethylene”为题,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最新研究进展,首次报道了通过合理调控三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3D COFs)中的金属活性位点和局域氢...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陈宜法副教授课题组通过聚偏氟乙烯(PVDF)、1,5-二氨基-4,8-二羟基蒽醌(OH-AAn)和1,3,5-三甲酰基间苯三酚(TP)的原位自组装,制备了基于蒽醌COFs的中空管,并将其作为粘结剂的添加剂以提高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通过电池性能测试、原位拉曼测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江/兰亚乾教授团队在团簇合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连续刊登两篇论文,分别题为“构建功能性抗辐射钍团簇以促进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和“合成同构型巨大钼酸盐笼状结构以高效实现光催化C−C偶联反应”。在辐射环境下进行的催化...
总之,兰亚乾教授团队开发地一种温和且低成本的三重串联体系,不仅抑制了H2副产物的生成,成功提高了CO的选择性,而且利用H+有效地将炔烃转化为烯烃化合物。同时,纯化后的CO在三串联工艺中通过进一步的级联羰基化反应转化为羰基精细化学品。最终,还原产物的利用率最高可达 94%。这种高原子利用率的串联系统为未来低选择性...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刘江教授课题组设计合成了稳定的六核铜簇( Cu6)催化剂模型体系,通过有效调控Cu6单晶的生长尺寸(微纳尺寸)和形貌,实现了在同一配位簇合物中通过自调控Cu催化活性位点选择性电还原为C1-C2产物。该工作为系统研...
多金属氧簇(POMs)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电池和质子/离子传导等方面都呈现出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巨型POM结构变体对于POMs的模块化组装研究和功能扩展非常重要,但这种巨型结构变体的合成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团队在该方面研究取得了新进展(Angew. Chem. Int. Ed...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陈宜法教授课题组将M-Salphen口袋引入酞菁基COFs,设计了一系列双金属电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光辅助CO2电还原。该COF在-0.7 V下表现出优异的FECO(~100%)。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CCS Chemistry(DOI: 10.31635/ccschem.022.20220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