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炎松 1639人看过 ScholarID:CN-BTHAR0NK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被引频次 630 成果数 74 H指数 13 G指数 24领域: 化学 期刊 68.9% 会议 29.7% 专著 0% 其它 1.4% 总计 74篇 2014年成果数11 2011年被引量81 全部年份 全部类型 全部作者 按时间降序 Clear Disclosure of Hierarchical Chirality Tra...
郑炎松 (Dr. Yan-Song Zheng),教授,博导。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学士,199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1999-2001香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2-2004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药物化学系访问学者。主持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和诸多横向课题,2010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等奖,现正在主持1项...
图3. 手性AIE分子的圆偏振发光和CPOLED器件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郑炎松教授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撰写了相关综述论文,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胡明和宝鸡文理学院AIE研究中心冯海涛副教授,共同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袁映雪和唐本忠教授,通讯作者为郑炎松教授。该论文受到国家自...
近日,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的顶级期刊《Materials Horizons》在线发表了郑炎松课题组在用手性AIE分子开发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题目为“The LargestCPL Enhancementby FurtherAssembling of Self-Assembled Superhelices Based on HelicalTPE Macrocycle”,论文号:10.1039/D0MH01303...
赞 分享 科研之友微信新浪微博Facebook分享链接 郑炎松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 科研之友号:10841371 科研之友人员唯一编号 3 项目 89 成果 1290 阅读 48 下载 1726 被引 26 H-指数 主页 成果 相关人员 更多
研究团队:冯海涛博士,袁迎雪博士和熊加斌博士(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郑炎松教授课题组 研究内容:团队首次将四苯乙烯AIEgen分子制备成一系列大环和笼等环状化合物。由于环状化合物比开链化合物刚性更强,按照AIE分子内运动受限(RIM)机理,环状化合物将具有更强的荧光发射强度;环状化合物本身具有洞穴,通过...
最近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郑炎松教授和中科院化学所刘鸣华教授合作,通过手性螺旋四苯乙烯(TPE)荧光分子与十二烷基苯磺酸(DSA)自组装形成纳米超级螺旋纤维,螺旋纤维再与酒石酸(TA)进一步组装生成更大的螺旋纤维,使不对称因子绝对值达到0.61,CPL信号放大200多倍,是迄今为止最大的CPL放大倍数,而且不论在固体状态还是...
最近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郑炎松教授和中科院化学所刘鸣华教授合作,通过手性螺旋四苯乙烯(TPE)荧光分子与十二烷基苯磺酸(DSA)自组装形成纳米超级螺旋纤维,螺旋纤维再与酒石酸(TA)进一步组装生成更大的螺旋纤维,使不对称因子绝对值达到0.61,CPL信号放大200多倍,是迄今为止最大的CPL放大倍数,而且不论在固体状态还是...
9月4日,国际顶级化学综合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影响因子40.182)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郑炎松教授课题组的综述论文,题为《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的四苯乙烯大环化合物和分子笼》(Macrocycles and Cages Based on Tetraphenylethylene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该论文的发表标志课题组在AIE研究领...
9月4日,国际顶级化学综合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影响因子40.182)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郑炎松教授课题组的综述论文,题为《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的四苯乙烯大环化合物和分子笼》(Macrocycles and Cages Based on Tetraphenylethylene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该论文的发表标志课题组在AIE研究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