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428窟-影塑千佛-北周 北朝时期的千佛图像,开始多绘于洞窟四壁,到北周时,渐由四壁向窟顶四披髮展。北朝时的千佛造型特征为千佛结跏趺莲花座,结禅定印,千佛头光、身光、服装的颜色以8身为一组,成组地循环排列,形成斜向的道道色带,表现千佛「佛佛相次,光光相接」的意境。 莫高窟第427窟-贴金小千佛-隋...
北朝时期的千佛图像,开始多绘于洞窟四壁,到北周时,渐由四壁向窟顶四披发展。北朝时的千佛造型特征为千佛结跏趺莲花座,结禅定印,千佛头光、身光、服装的颜色以8身为一组,成组地循环排列,形成斜向的道道色带,表现千佛“佛佛相次,光光相接”的意境。 莫高窟第427窟-贴金小千佛-隋 隋代的千佛像大量绘制...
而当千佛符号走出原本的佛教信仰体系,进入墓葬信仰体系时,千佛图像开始向世俗化发展,它所对应的宗教仪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原本居于图像叙事中心地位的佛陀或菩萨,被墓葬赞助人代替,千佛图像在一定墓葬仪式的转化下,成为传统墓葬图像体...
北朝时期的千佛图像,开始多绘于洞窟四壁,到北周时,渐山四 壁向窟顶四披发展。北朝时的千佛造型特征为千佛结跏趺莲花座,禅 定印,千佛头光、身光、服装的颜色以 8 身为一组,成组地循环排列, 形成斜向的道道色带,表现千佛“佛佛相次,光光相接”的意境。 1-12-1 三劫千佛 窟内四壁共绘有千佛 1235 身,大...
北朝千佛图像盛行的原因 对此问题 , 众说不一 。 归纳起来 , 主要有4种 : 卜装饰石窟四壁 , 与佛教教义无关 。 , .2适应北魏流行的念佛需要 。 长广敏雄先生持此说 , 并将云冈石窟的千佛造像形象 地比喻为无声的念佛 。 L 。 .3适应北魏法华经信仰的需要 。 恤 .4适应北魏千佛信仰的需要 , “即...
摘要: 文章从艺术学的视角,讨论了与第98窟窟顶千佛图像相关的几件画稿。对敦煌藏经洞所发现的八件刺孔画稿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并非直接用于归义军时期千佛图像的绘制,而是用于制作直接用于壁画中的其他刺孔画稿,其性质当是制作刺孔画稿之范本。 暂无资源 收藏 引用 分享 推荐文章 莫高窟第131窟甬道自然通风研究...
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售后无忧】 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请咨询客服查询库存后下单,避免纠纷。 作者:梁晓鹏 著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 降价通知 ¥70.00 定价 ¥150.00 配送至 北京 至 北京市东城区 服务 由“小熊贝比图书专营店”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研究》运用现场考察、文献研读、图文对比分析和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从图像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千佛图像的结构和特点,从莫高窟佛教石窟的整体出发探讨了千佛图像的地位和功能,与此同时指出千佛图像作为一种符号有更深入研究的必要,以便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敦煌图像学...
G R E S E A R C HN O . 2. 20 0 6T O T A L 9 6敦煌千佛图像的符号学分析*粱晓鹏(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 6 6 0 7 1)内容摘要: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 尝试分析敦煌石窟中千佛造像的符号性质、 类型、 结构和特点, 探讨图像对语言的依存关系以及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一些翻译规则...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一些犍陀罗语、梵语《贤劫经》残片的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已大致梳理出《贤劫经》发展与译传历程。与文本的译传相对应,与贤劫信仰相关的千佛图像也在丝绸之路沿线佛教遗迹中大量出现。文章以犍陀罗、于阗和河西地区为节点,...展开更多 作者 李金娟 Li Jinjuan 机构地区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