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世尊说明十因缘,主要是为了避免众生落入外道的“无因论”和“断灭论”之中。佛陀住世时,古印度有所谓的六师外道,他们也有各自的理论,并且有信众。不过,他们的理论,并不如法,常常陷入上面提及的两种错误论断之中。首先来看无因论。佛陀先说十因缘,在《阿含经》中讲“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以此...
人得病有十因缘 华佗说: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一者,久坐不饭。坐太久,不按时吃饭。不是说一天坐十二小时以上,而是坐太久,觉得饿了,却不去吃饭或不能吃饭,这是一...
在《佛医经》中,佛陀说,人得病的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不按时吃饭);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久坐 东晋医学家葛洪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论点,并提出“不伤身”的“养生之方...
结果佛陀说:“止,止,我法妙难思。”试想,辟支佛即是参悟十二因缘而成佛果,因缘观的道理,当然也不止莲荷理解的这么简单。 其实,在小编看来,无论十因缘观还是十二因缘观,虽然有差别,但所说的都是缘起性空。所以假如有人问你佛陀说了这么多经,到底想表达什么?你可以回答:“佛不是神,也不是迷信,他说的是因...
这些因缘揭示了一个道理:保持身体的清洁和通畅,以及心理的平衡和宁静,是健康的关键。然而,现代人往往忽视这一点,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事物,都往自己身体里塞,导致身心健康的逐渐失衡。🌿 想要保持健康,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平衡和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摄入,同时也要学会适当地排放,让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充分的清理和...
(一)指十二因缘除去无明、行,自识始,至生、老死止之十支。又婆沙论引用之经典,与汉译杂阿含一致主张生观十支、灭观十二支。巴利文则以生灭两观均为十支。(二)除去生、老死之前十支。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大一二·四九○下):‘十因缘法为生作因’,即认为生与老死之二支属于未来,故以自过去至现在说...
1. 🌿 十种因缘创造人生: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十种法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 修五戒十善,远离三恶道的执着,带来人天果报;修四谛十二因缘,远离三界果报的执着,实现涅槃寂静;修菩提心和六度法门,远离对涅槃的执着,成就菩萨功德。
涅槃经曰:「十因缘法为生作因。」十因缘逆推: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 根本的区别,却并不在此,而是在於「识」!佛陀在经文中说,他在因地修行时,逆观十因缘,追索到识,发现「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反过来说,是这个「识」出生了名色,那麼它执取名色的动因是...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里的识是指六识,因为六识造作的身口意行,存下后世的业种,就会入胎才有后世的名色。而十因缘中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里的识就不是指六识了。因为名色缘识的意思是,因为名色依赖这个识才能有生住异灭的现象,是先有这个识,后才有名色,才有六识。名色里已经包括六识了...
从是十因缘生病。 师父帮你们稍作解释。一个人经常坐着久了,而不吃饭,这个人很容易生病。师父问你们,你们现在在office (办公室)上班,是不是经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你们要知道,这样会生病的。久坐,一直坐在那里工作,但是不吃饭,叫“久坐不饭”,那么这个人容易生病。 第二,“食无贷”,就是说吃东西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