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黄佳琦教授课题组在高安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设计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TIntrinsically Saf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Thermo-electrochemical Compatible In-situ Polymerized Solid-state Electrolytes”为题发表在材料类顶级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影...
北理工在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 方岱宁院士团队在锂电池领域开展了多年工作。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中。目前LiNi0.8Mn0.1Co0.1O2 (NMC811)多用作高能量密度电池正极材料。然而,由于该材料晶格释氧会引起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以及正极电解质界面(CEI)动态变化...
近年来,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 (EVs) 的快速增长,对高能量密度和优异安全性能的可充电电池的需求显著增加。 锂金属电池 (LMB) 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望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传统电解质的循环...
//北理工课题组在高安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设计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转发】@手机中国联盟官博:【#北理工课题组在高安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设计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近日,北京理工大学超话 前沿交叉科学研...
哈工大/北理,最新Nature子刊!-40°C低温高容量锂电池!高面积容量和低温能力对锂离子电池(LIBs)至关重要。然而,缓慢的传质和电荷迁移速率严重阻碍了实际操作。基于此,2024年7月2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娄帅锋教授&尹鸽平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朱彤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Delocalized electronic ...
超快充(XFC)以及低温性能对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极其重要。设计新型电解质、改善正极/电解质界面反应层(CEI)的Li+输运、提高氧化物多晶正极材料二次颗粒的结构稳定性,是解决锂离子电池的超快充和低温下,容量快速衰减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这...
北理工【综述】锂电池参比电极研究进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院黄佳琦教授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及张强教授课题组,在Wiley出版社旗下材料学旗舰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综述文章——“A Toolbox of Reference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系统总结了参比电极在锂电池中的相关进展...
金属锂电池中负极/电解液界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在循环过程中反复破裂-再生,引发活性锂和电解液持续反应、消耗,是导致电池循环稳定性迅速恶化的关键因素。北理工前沿交叉院黄佳琦、张学强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Energy期刊上发表题为“Homogeneous and mechanically stable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enabled by trioxane...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院黄佳琦教授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材料学旗舰期刊Matter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锂金属与液(固)电解质之间界面设计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对领域发展提出了展望。该工作第一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第一作者为材料学院/前沿交叉院博士研究生许睿。
研究背景 01 锂(Li)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超过400 Wh kg-1,但在-30℃以下的极端温度下,它们的实际可逆容量会出现严重的容量退化。这种电池失效与界面过程的动力学阻抗显著增加密切相关,包括界面去溶剂化、离子运输和电荷转移。在-30℃以下的超低温度下,电池的界面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