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有政治理念之异,都坚守自己的政治信仰,甚至在出现政治分歧时绝不退让。但是,无论世易时移,司马光和王安石彼此赏识、互相宽让。司马光被罢相,王安石在皇帝面前称赞对方“国之栋梁”,司马光东山再起,称赞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难怪,宋朝皇帝感叹,“卿等皆君子也”...
由此可知,王安石公私分明,实事求是,欣赏人才;司马光虽然思想保守,但是为人正直。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为苏轼说话,当被贬黄州后,苏轼又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可见,苏轼才华横溢,是非分明。综合三个人的事件可以看出,意见不和,可以求同存异,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就意味着拥有海纳...
对于王安石变法中有利于百姓的政策,苏轼定然是支持的,由于二人的政见不同,所以苏轼后来遭到放逐,可王安石下台后,二人却成为了朋友。从实际情况来看,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内容的,并不是全盘批判,这也是二人能够成为朋友的原因之一。尽管在政见上有差异,但苏轼还是十分敬重王安石的。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中...
同年五月,苏轼作《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多录取赞同变法考生的做法;在《拟进士对御试策》中,苏轼将新法比作深夜驾车,周围都是万丈悬崖,而车夫还纵马狂奔,随时会车毁人亡;在《上皇帝书》中,苏轼认为变法“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过于急功近利;在《再上皇帝书》中,苏轼将变法比作医生在患者身上胡...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不是没有过尝试,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联手掀起了一场“庆历新政”,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等俊才当时都是欧阳修麾下的得力后生,但这场新政在很短的时间内失败了,倡行者或死或贬。于是,为了继续改变“积贫积弱”的问题,王安石在得势之后掀起了变法运动,其实就是将“庆历新政”的弊端补足,制定更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 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把新政批得体无完肤。王安石也不退让,也对二人予以排挤。后来苏轼
这“三冗”日积月累之下,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局,亟需改变。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不是没有过尝试,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联手掀起了一场“庆历新政”,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等俊才当时都是欧阳修麾下的得力后生,但这场新政在很短的时间内失败了,倡行者或死或贬。
作文: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读了上述材料,我深深感慨于三人广博的胸襟、开阔的格局。作为重要的政治人物、杰出的学者、诗人,他们三人的品性才能历来为人称道。而读了上述材料,我感慨最深的,是他们广博的胸襟。 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有三层楼。底层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