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辉:物理学的大厦还等待科学家们添砖加瓦 基础科学第一性原理的突破能够带来持续的科技创新动力。北京大学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开辉在北大科学Yeah中提出,新需求不断涌现,新体系不断出现,基础物理学仍在等待心怀热情的科学家们持续添砖加瓦,做出有影响力的创新和突破。#北大科学夜 #一口气看懂北大年度科研突破 #知...
【北大刘开辉团队实现非线性光学晶体理论及材料新突破】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恩哥院士、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刘开辉教授和洪浩特聘副研究员与合作者在非线性光学晶体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首创了全新相位匹配概念——界面转角相位匹配理论,并制备了一种全新类型光学晶体——转角菱方氮化硼光学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刘开辉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提出“晶格传质-界面外延”材料制备新范式,首次实现了层数及堆垛结构可控的菱方相二维叠层单晶的通用制备。 该材料在电学上达到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的2028年半导体器件迁移率目标要求,在光学上实现近红外波段超薄高能效光学晶体频率转换。 2024...
北大物理学院刘开辉课题组实现30余种高指数晶面、A4纸尺寸单晶铜箔库制造突破 2020年5月27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开辉研究员、王恩哥院士与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院士、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丁峰教授等合作在高指数单晶铜箔制造方向上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创造性提出晶体表界面调控的“变异和遗传”生长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种类...
刘开辉介绍:“该理论的应用有望让激光器的尺寸缩小至微米级。一些过去无法制造光学晶体的材料,也有望在材料堆叠角度的转动中再次焕发生机。” “光学晶体是激光技术发展的基石,谁掌握了光学晶体的设计理论和制备技术,谁就掌握了激光技术的未...
中科院物理所王理/白雪冬、北大刘开辉 Nature: 二维材料 →倾斜台阶面外延生长铁电菱方氮化硼单晶 常见的六方相氮化硼(hBN)因其化学稳定、导热性能好和表面无悬挂键原子级平整等特点,被视为理想的宽带隙二维介质材料。菱方相氮化硼(rBN)...
鉴于此,北京大学刘开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灿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魏钟鸣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丁峰研究员及其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WS2ribbon arrays with defined chirality and coherent polarity”的工作。这篇报道提出了一种用于精确制造具有可控手性和相干极性的WS2纳米带阵列的原子级...
刘开辉,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主要从事低维物理和光谱物理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设计界面元素供应调控二维材料生长新方法,提出米级二维单晶通用制备路线,实现二维材料光纤新型器件设计和构造。近年来,发表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正刊2篇及子刊12篇,主编专著1...
北京大学刘忠范和刘开辉及其合作者展示了一种新的混合材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的Gr-PCF,长度可达半米。Gr-PCF显示出强烈的光物质相互作用,衰减约为8 dB cm-1。此外,基于Gr-PCF的电光调制器在~2V的低栅极电压下表现出宽带响应(1,150-1,600 nm)和大调制深度(在1550 nm处为~20 dB cm-1)。该研究可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