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凉州石窟遗迹和 “凉州模式”》一文,正式提出了“凉州模式”。他综合武威天梯山石窟第一窟、第四窟,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的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石窟等考古资料基础上,认为在河西地区存在一种承袭新疆龟兹、于阗等地造像传统,带有鲜明...
人们说,酒泉的每一块石头都能讲一个故事,而北凉石塔的故事更为传奇。酒泉前后两次共出土了6座北凉石塔。第一次是在酒泉文殊山石窟寺院遗址的一个储藏室发现的,共藏有5座残塔,其中1座为北魏的,4座为北凉的。经考证,这5座石塔是清代光绪年间在酒泉城内的石佛寺湾子挖出来的,大致位置在现在酒泉城的西南...
陈怡安先生在《北凉石塔》一文中指出,“十四座北凉石塔造型大多相同,以二重八面型塔基和覆钵型塔身构成。第一层塔基作八角形,每面阴刻身着印度式服饰的供养人物,人物的上端雕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图样”,“酒泉出土的高善穆石塔的宝盖顶上还雕有北斗七星的图案。”这就充分说明...
比较下图左右二塔,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右图中的北凉石塔,其宝盖、塔刹、塔肩、塔腹的结构,与左边的印度塔基本一致,只不过塔刹部分的比例更大。最大的不同在塔基:左边的塔基仍为圆形,但右边北凉石塔的塔基却成了八角形(即八边形)。 印度卡尔拉石窟支提窟内的塔(左)与北凉高善穆造石塔(右)对比图。左图来源:...
北凉(397—439)是公元五世纪初割据河西走廊的一个小政权,北凉盛事佛教,北凉石塔则是北凉时期雕刻的佛教文物,现在存世北凉石塔有十四座,它们是上世纪在武威、酒泉、敦煌、吐鲁番等地陆续发现的,其中三座流向园外,十一座收藏在国内各级博物馆里。 北凉石塔的制作,是佛教雕刻史的一项辉煌的成就,代表着雕刻技巧、审美观念...
北凉高善穆石塔国宝级文物 北凉,匈奴支系卢水胡人祖渠蒙逊于公元401年建立,在宿白先生《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一文中,用了一个章节介绍北凉石塔。这批石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明确纪年塔。出土于甘肃和吐鲁番地区,刻造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的北凉时代,保留了较多印度、犍陀罗佛塔的造型特征。
🗿 北凉石塔,作为敦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其小巧精致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展现了北凉时期的艺术风采。石塔由八面体塔基、圆柱形塔身、覆钵形塔肩、塔颈、相轮、塔盖六个部分构成,呈现出典型的圆锥形犍陀罗艺术风格。石塔上雕刻的供养天人像和八卦符号,巧妙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反映了佛教与...
北凉石塔艺术豆瓣评分:7.2 简介:北凉(397—439)是公元五世纪初割据河西走廊的一个小政权,北凉盛事佛教,北凉石塔则是北凉时期雕刻的佛教文物,现在存世北凉石塔有十四座,它们是上世纪在武威、酒泉、敦煌、吐鲁番等地陆续发现的,其中三座流向园外
今天推出的北凉石塔也称石经幢,是敦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北凉石塔是目前幸存的最早的佛教艺术品。它是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跟当地人的信仰、信念相融合时期的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本座石塔属模型式小塔,体积不大,造型精巧,雕刻细腻。塔的造型基本相同,都是由八面体塔基、圆柱形塔身、覆钵形塔肩、...
北凉石塔(国家一级文物)北凉 敦煌研究院馆藏高94厘米 直径44厘米北凉石塔,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批佛教石塔。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现存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清雍正年间发现于敦煌党河淤泥中,为北凉时期所造石塔。石塔残高 96厘米,底径48厘米,顶部残缺,绕周雕八个龛,内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脚弥勒菩萨,现尚存五龛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