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Nonalloyedα-phaseformamidinium lead triiodide solar cells through iodine intercalation”的研究论文。北京大学是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等人开...
周欢萍,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2010年北京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5年在UCLA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6月加入北京大学开展独立研究。长期从事光电材料以及新型太阳能电池研究工作,发展了新型光伏材料的薄膜生长、缺陷化学及界...
二、【创新成果】 为解决以上难题,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Nonalloyed α-phase formamidinium lead triiodide solar cells through iodine intercalation”的论文,报道开发了一种动力学调控策略,在共生挥发性碘插层和脱层的辅助下,制造出高质量且稳定的非合金化α-FAPbI3薄膜。碘的插层促进了角共...
今日,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课题组展示了另一种通过AX与六氟苯(HFB)之间的阴离子-π相互作用来调节反应动力学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是独立的,但共同建立了“双位点调控”,实现了对AX和BX2之间反应的微妙控制,而不会产生不必要的中间产物。由此产生的甲脒卤化铅(FAPbI3)薄膜具有缺陷少、红移吸收和相纯度高...
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最新Nature:阴离子-π相互作用抑制FAPbI3太阳能电池中的相杂质 【导读】 实现高效率和长期稳定性是实现过氧化物太阳能电池(PSCs)商业化的关键。然而,由于钙钛矿(ABX3)成分和相态的多样性,制造高质量的薄膜具有挑战性。过氧化物晶体的形成依赖于AX和BX2之间的反应,而大多数传统的薄膜生长调节方法...
“80后”教授两度在Science发文 | 2025年刚过去半个多月,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已经连续两度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上发文。2025年1月9日,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张艳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Wafer-scale monolayer MoS2 film integration for stable,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研...
(1)周欢萍教授团队利用淀粉-聚碘超分子作为缓冲层,显著改善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疲劳行为和循环稳定性。 (2)经修改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连续42个日夜循环后,发电效率可保持在98%。 (3)该研究为如何利用超分子化学调控软晶格材料的元稳定动力学提供了重要见解。
仅一周,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再发Science 2025年1月17日,北京大学周欢萍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Nonalloyed α-phase formamidinium lead triiodide solar cells through iodine intercalation”的研究论文。北京大学是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2025年刚过去半个月,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周欢萍教授以其卓越的研究能力,成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连续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这一科研成就不仅展示了她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周欢萍,1983年出生于湖南浏阳,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随后在北...
仅在一周之内,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周欢萍教授两次荣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 1月9日,由周欢萍教授与张艳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领衔的研究团队发布了题为“晶圆级单层MoS2薄膜集成实现稳定、高效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论文。 紧接着,在1月16日,周欢萍教授再次以独立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了另一篇论文,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