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创建于1988年,是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重要基地,依托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主要开展核物理基础研究、核数据测量、辐射物理、核技术应用和交叉学科研究。1983年底开始安装调试,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串列实验室自1988年成立以来,一直按照对国内外开放的国家实验室...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创建于1988年,是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重要基地,依托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主要开展核物理基础研究、核数据测量、辐射物理、核技术应用和交叉学科研究。 1987年, 王…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现开始接收2025年度束流申请,并开展2024年度优秀用户评选。 可供申请的束流 本年度新增重离子回旋加速器束流,请各位用户重点关注!可提供的束流种类(见附件1),可提供束流的加速器及束流时间如下: 1.100 MeV强...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创建于1988年,是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重要基地,依托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主要开展核物理基础研究、核数据测量、辐射物理、核技术应用和交叉学科研究。 1987年,王淦昌院士、钱三强院士等专家向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提出建议,提出《关于充分发挥大型科研装置的作用,组建国家实验室...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简称串列实验室),诞生于1988年,作为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的核心基地,它位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的怀抱中。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了核物理基础理论、精确的核数据测量、辐射物理与生物效应,以及核技术的跨学科应用等多个领域。实验室的核心装备是一台大型...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自1987年起,便活跃在核物理研究的前沿。早期,实验室在国内率先研究垒下重离子熔合裂变机制,推动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1990年,实验室利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成功测量了中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的10Be剖面分布,这对于理解海底资源的生成年代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直接...
2023年4月16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召开了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35周年暨张焕乔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宣布了串列实验室35年杰出贡献奖,包括个人奖1项,团队奖7项(基础研究方面3项,应用研究方面3项,加速器装置运行1项)。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团队荣获杰出贡献团队,杨晓菲研究员代表团队领奖并作了获奖报告...
尊敬的串列实验室用户: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串列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核科技高级人才。2023年,串列实验室将迎来35岁华诞。为强化学术交流,发挥设施作用,服务用户...
12月24日,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八届第六次会议暨用户交流会于线上召开。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夏佳文院士主持,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焕乔院士、柴之芳院士,原子能院副院长陈东风、实验室主任柳卫平,以及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