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奇”由米兰昆德拉提出,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后来被引申和扩展到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自媚”,指自我感动或感伤,这种情绪不是自然表露的,而是在当前环境下应该表露的。当一个人哭不是为了悲痛,而是因为...
综上所述,刻奇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个体和社会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克服刻奇心理,个体需要增强自我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保持冷静观察。
刻奇心理是指人们在某些特殊时刻,将日常普通情感放大或赋予特殊意义,从而产生一种过度夸张的心理体验。刻奇心理的详细解释如下:刻奇心理是一种情感放大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历各种情感,喜怒哀乐,这些情感通常是基于具体情境而产生的真实感受。然而,在某些特定时刻,人们可能会将日常普通的情感放...
肤浅和虚假情感。刻奇心理会使人无法真正地体会和表达深刻和真诚的情感,也无法真正地关心和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刻奇心理会让人满足于廉价和矫揉造作的情感,而不是真正的爱和善。道德沦丧和价值扭曲。刻奇心理会使人忽视事物的优劣和价值,只盲目地赞美和崇拜任何人或事物。刻奇心理会让人陷入集体不理性和道德绑架...
刻奇心理常常与低俗艺术风格相对立,其特点是过度使用流行元素,追求浮夸和不讲究品味,仅仅为了营造一种所谓的时尚感。在音乐领域,夸张的情感表达和戏剧化的审美也可能被视为刻奇。这种现象在19世纪尤为明显,作品常常过分渲染情感,导致矫揉造作。当某种事物被赋予特定的社会标签或期待,人们往往不得不对...
刻奇的心理机制 刻奇的出现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与感伤:当你看到某个事情或者某个说法,你会觉得“哇,这真的很感人”,你无法拒绝这种情感的冲击。 与别人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你觉得这个事情或者说法真的很感人,所以你会想和别人分享,希望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种情感。 上升到崇高地步的自我感动与感...
根据昆德拉在小说中的描述,可以将“刻奇”归纳为一种层层推进的情绪过程:由符号引起的自我感动,并且因观察到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情绪体验而将这种感动扩大化,进而上升到崇高的程度,并且拒绝接受任何质疑这种感动的意见。总的来说,刻奇心理就是一种通过符号唤起的情感泛滥,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刻奇,就是为了和别人的情绪保持一致,而刻意掩饰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刻奇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下面就说说我人生中的两次刻奇。第一次是看电影。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如果是一个人在家看电影,每当电影中出现温情的桥段时,我都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然而,倘若我身边有许多其他观众,他们或是无动于衷...
评论瓣友的科普:刻奇 学到了!很符合我的心理 谢谢科普!原来有这种心理现象的专业名词解释,感觉描述的很到位。 献媚感 自我愚弄 ———原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举例来说吧 比如脱口秀,曾经请过黄西(有名的脱口秀元老,央视节目《是真的吗》主持人),我觉得他有些段子已经有些老了。。看过是真的...
刻奇(Kitsch)这个词源于德语。 在心理学领域,"刻奇"经常与审美偏好、情感体验和认知反应相关联,并表现为各种脱离实际的脑补和主角化自洽。 “刻奇"在心理过程中,表达为具象化映射的,幻想和解读内容的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