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彭乘县就是北宋有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有“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之说。还有毋昭裔的子孙、成都辛氏、临邛韩醇、李叔仅、蒲江魏了翁也都是着名的刻书家。魏了翁是南宋思想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家乡蒲江任官时,筑鹤山书院,开门授徒,刻书教学,培养了不少治国人...
目前,研究内府图书成果最多的是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翁连溪先生,2004年整理后得到“共著录清内府刻书图书九百六十余种(丛书、时宪书只计一种,不累计子目。)”即是翁氏统计比《目录解题》多出260种,并编目于《清代内府刻书研究(下)》第364~470页。 清内府刻书流通和使用...
说到山西刻书,大家首先想到的几乎都是金元时期的“平水本”(或“平阳本”),这似乎已是一种普遍的认识。确实,平水本在金元时期的中国北方独树一帜、气势如虹。它的异彩纷呈,遮盖了其他时代山西刻书的光芒。而历史的真实是,在任何一个时期,山西刻书在国家文化传播中都有其独领风骚之势。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
藏书宜子弟:明代的藏书与刻书风尚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着你~明前期官府刻书较多,私刻、坊刻较少。其中官刻在中央主要是国子监和司礼监。国子监分为南(南京)、北(北京)两监,南监刻书较多,质量也较高,曾用宋元旧版刷印十七史。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司礼监刻印图书流传下来的...
从经厂刻书看明代中央集权的强化 在明代初期,整个社会的局势是混乱且复杂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元朝势力未被消灭殆尽,拥元反明人士在明朝边境制造混乱,目的是让皇帝分心,他们好卷土重来。另一个方面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军事世家势力膨胀,野心使得他们不满足于当前地位,往往胆大包天的挑衅皇家权威,皇权...
陶湘(1871—1940),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民国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所蓄之书不专重宋元古本,而以明本及清初精刊为搜求之目标,尤嗜毛氏汲古阁刊本,闵氏、凌氏套印本,武英殿刻本及开花纸本。刻有《百川学海》《喜咏轩丛书》等二百五十多种。光绪至宣统年间,经袁世凯、盛宣怀保荐,任京汉铁路养路...
首先是建阳地区。建阳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事业最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明代的书坊刻书仍以建阳为最盛。 明代代初期,著名书坊有:勤有堂、尊德书堂、敬善书堂、清江书堂、进德书堂、慎独斋、归仁斋等,历史悠久,刻书时间长。 正德嘉靖间刻书较多的书坊有刘洪的慎独斋、种德书堂。刘氏的版式字体仍类似于元代刻本 ...
指元代刻书的字体多模仿赵孟钅字,此为元代刻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赵孟瞵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之后。他投降事元之后深得宠幸,政治地位很高。赵孟钅书法造诣高,以书名天下,元代士大夫阶层多学赵字,一般文人也刻意模仿,在当时影响颇大。这种风气也反映在了刻书上,元代刻书的字体,无论官刻...
刻书事宜指的是关于印制书籍的安排,特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籍的相关事宜。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书籍内容的选择与编辑:刻书事宜首先涉及书籍内容的选择和编辑,确保书籍内容的质量和价值。印刷技术与工艺:刻书事宜还包括选择合适的印刷技术和工艺,如写刻、朱墨印、几色套印等,以及雕版的制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