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一桩。它发生在同治九年(1870年)的江南,涉及到清朝的高级官员、湘军将领、民间传说和政治阴谋。刺马案发生在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在金陵校阅场阅兵后,在返回督署途中,被一名用匕首刺伤,隔日不治身亡。马新贻是清朝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曾经...
最后此案虽然和谈成功,曾国藩的做法却引来国内民众一片唾骂之声,说他“贪生怕死”、“崇洋媚外”……这让他病情加重,一度嘱咐后事,让家人备好了棺材。不过,即使丁日昌和曾国藩不是“刺马案”背后的主谋,郑敦谨也认为与他们脱不了干系,至少存在潜在的联系。曾国藩的湘军异军突起,剿灭了天平天国之后,如此强悍的...
晚清武侠作家平江不肖生的《刺马详情》就是以马新贻这个渔色负友的故事为蓝本,甚至声称整个过程来源于郑敦谨女婿的口述,是他在屏风后面听到的审讯实录。这部小说也成了后来所有作品的参考。 名气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改编,要属张彻导演的《刺马》和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这两部...
刺马案虽然最终了结了,但其中却另有隐情,并诞生了好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张汶祥挟嫌报复说。这个说法也是清廷最后给刺马案定性的官方说法。很显然,这个说法漏洞太多。第二种,马新贻渔色负友说。这个说法就是《投名状》里的情节,大体就是说马新贻霸占了结义兄弟曹二虎的老婆,还诬杀曹二虎。张汶祥义愤填膺...
这就是刺马案背后的真实动机,而至于凶手张汶祥本人,无非就是借刀杀人的工具而已。 其行刺之后如果逃脱,那么命案的既得利益者湘军,必定难逃干系,反而是行凶后束手就擒,并一人承担全部后果,这场蓄谋已久且暗藏玄机的刺杀便成为了私人恩...
早在"刺马案"发生前两年,1868年9月,马新贻正赶去当闽浙总督的路上,突然接到皇上调他去当两江总督的通知。这事儿虽然突然,但他好像早有预感。就在不久前,马新贻去京城见慈禧太后,俩人在养心殿里悄悄聊了好一阵。然后,他就接到命令,要在去福建的路上改去两江做官。这就说明慈禧可能在那次谈话里就暗示...
正在曾国藩焦头烂额之际,刺马案爆发,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下令曾国藩重掌两江总督一职,彻查此案。他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从天津脱身,但另一方面,他深知慈禧太后对他已经产生了不信任,这个时候,回去查案,这不是刚出虎穴又去龙潭吗?左思右想,他想出一个绝妙的计策:拖。他先是托病请辞,为准,就借口身体...
刺马案并不简单,故事发生在晚清,曾国藩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一时风头无两,但是清政府担心湘军势大成为国家的隐患,于是就把曾国藩调离两江,并且裁撤湘军。要知道两江是湘军的根据地,曾国藩经营多年,在攻取南京的时候,曾国荃率领军队在南京城大开杀戒,金银珠宝几乎全部私吞运回老家湖南。湘军个个发了大财,唯独...
很奇怪的是,曾国藩作为新上任的两江总督,按理说上任后应当是重审“刺马案”,但是曾国藩一连两个月的时间并没有重新提审罪犯张文祥。说白了,曾国藩丝毫没有重审刺马案的意思。慈禧见曾国藩丝毫没有动静,便派刑部尚书郑敦谨即刻前往南京,协同曾国藩审理。郑敦谨到了南京以后,曾国藩也不得不提审张文祥。次年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