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期到王莽篡汉,都曾经改刺史为州牧,又有过改州牧回刺史。这就是州牧最早的由来。州牧俸禄二千石,远高于刺史。州牧还会镇压叛乱,拥有更大的权力。新莽时期的州牧甚至可以世袭,还授予军职,手握兵权,原本刺史的监察职责由州牧的副手州监负责。州牧成了行政兼军事长官,所以州牧是掌兵的。 等到刘秀建立东汉,重新改州...
综上所述,在三国时期,理论上刺史和州牧是差不多的,可以认为州牧即为资深刺史,太守的官职要低一个等级。但实际上,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刺史、州牧手里没有兵,依然管不了太守。所以我的结论是:理论上:州牧和刺史大于太守;实际上:州牧、刺史、太守一般大,关键看实力。
简单的说就是州牧比刺史大,而刺史比太守大。首先刺史、州牧比太守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在当时最开始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官员,而太守确是二千石的官员,不过在当时刺史的职责就是监视着太守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刺史掌控着太守的生死。后到东汉时期,刺史的职权就更大,不但变成了二千石的官员,而且在各州都有着...
简单的说就是州牧比刺史大,而刺史比太守大。首先刺史、州牧比太守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在当时最开始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官员,而太守确是二千石的官员,不过在当时刺史的职责就是监视着太守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刺史掌控着太守的生死。 后到东汉时期,刺史的职权就更大,不但变成了二千石的官员,而且在各州都有着属于...
首先,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刺史、州牧、太守这三个官职中,太守的地位是最低的。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也即一个郡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太守来负责的。在秦朝时期,因为只有36个郡,所以彼时的郡,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省或者较大的市。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因为郡...
太守、刺史和州牧三个官职,是“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产物,它体现了从秦朝到汉末,中央政权对地方治理模式的演化。秦朝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地方长官是世袭的诸侯,诸侯在行政、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因此,分封制下的地方政权其实不受中央控制,久而久之周王朝就成了“花瓶”。秦朝改“分封...
太守就是地方郡国一级的最高长官,而州牧与州刺史都属于州一级长官,比太守而高一级,三国时期两种官职并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到西汉武帝时期开始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太守,依旧稳坐郡级行政之巅,统揽郡内大小事务之牛耳。然而,汉末三国烽火连天,局势动荡,太守之实权常遭多方掣肘,难展宏图。反观刺史,于此时悄然蜕变,晋升州级行政首脑,亦称州牧。其职责不再局限于监察州内诸事,更添军事指挥与人事调度之重权。如此一来,刺史(州牧)之权责范畴,相较于太守,无疑更为宽广...
名义上虽然州牧最大,但实际上,比如冀州牧韩馥还得认渤海太守袁绍当大哥。 那你要说刺史比太守大,但长沙太守孙坚竟然敢杀掉荆州刺史王睿。 所以说,在东汉有刺史就没有州牧,这俩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关系,虽然都是一州最高长官,但必须交替出现。 那他俩要同时出现会怎样呢?
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刺史与太守狼狈为奸,盘剥百姓的事情。 因此到了东汉末年,刘焉(刘璋之父)向朝廷建议派清名重臣到地方担任州牧,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镇守地方安定天下。于是,州牧就从原先的虚职摇身一变成为了州的最高长官。从职能来看,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省军区司令员。集一州的全部大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