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宪”国民大会是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在南京召开的以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为中心议题的国民大会。毛泽东指出,这是蒋介石的非法的分裂的国民大会。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不顾政协决议,单方面召集国民大会,遭到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的抵制,在1300多名出席代表中,绝大多数是国民党员,其余则是青年党、...
制宪国大名词解释 制宪国大是指在制宪时期,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会议。它是制定宪法的主体,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利益和意志。 制宪国大的产生是现代宪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制宪国大中,代表们通过讨论、辩论和表决等方式进行决策,最终达成关于宪法制定的共识。 制宪国大的成员通常由选民通过普选...
“制宪国大”华侨代表的选举,为华侨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并迈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步伐,在华侨参政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中,选举活动难以避免国民党党化的掣肘,理念的先进性终被现实的功利性所羁绊,专业的侨务亦被专制的党务所裹挟,“制宪国大”华侨代表选举,透支了国民党政府有限的信用,最终...
1948年的这次会议是“行宪国民代表大会”而非“制宪国大”。首先明确“制宪”与“行宪”的概念。“制宪”即宪法制定,也称立宪,是指统治阶级依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创制宪法的活动.制宪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并反映到宪法中来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宪指的是新生阶级力量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
11 月 12 日至 12 月 25 日,制宪国民大会于南京召开,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王云五等“社会贤达”1600 多人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出一部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各项基本制度。中共和民盟拒绝参加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宪法。)...
制宪国大后的国民政府,已经开始了它的统治危机。 国统区经济危机 抗战胜利以后,由于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紧,四大家族的野蛮掠夺和发动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的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国民政府财政上入不敷出,通货急剧膨胀。1946年支出法币10万亿元,收入只有2万亿元;1947年支出100万亿元,收入只有13万亿元。法币发行...
中国历史常识第154篇:国民党“制宪国大”中国历史纵横谈 | 国共对峙:“制宪国大”的决断 1946年10月,国共内战背景下,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在这紧张时刻,蒋介石下令召开“国民大会”,但中国共产党和民盟均抵制并拒绝出席。然而,国民党却执意推进这一决定。11月15日,南京的国民大会拉开帷幕,国民党代表占据绝大...
课文注释:制宪国大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以后,蒋介石被暂时的军事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破坏政协关于国民大会应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负责召集的协议,擅自下令召开“国民大会”。11月15日,所谓的“国大”在南京仓促开幕。中国共产党、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拒绝...
【“制宪国大”与人民代表大会】材料一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