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生(1888-1956),浙江定海人,出生于上海,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后将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成为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旋又缀读至职业学校任教...
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刘鸿生不惜生命和产业的危险,顶着日本军部的软硬兼施和威逼利诱,坚决拒绝“合作”,反而利用包括与德国商人的密切关系,将自己的产业迁往抗战后方,在西南、西北等敌后地区创设了包括火柴、毛纺、水泥等一系列工厂企业。刘鸿生在大后方的土地上,依靠自身...
刘鸿生创办中国企业银行有三个目的:一为实现集团各企业间的资金调拨和集中管理;二为降低融资成本;三为吸收社会储蓄满足集团企业资金需求,以免仰人鼻息,防止资金上受牵制。1931年11月12日,由刘鸿生任董事长、其弟刘吉生及马竹亭任常务董事、范季美任总经理的中国企业银行正式开业,工商界名流五百余人出席了庆典。
陈毅察觉到了刘鸿生的疑虑,便安慰道:“你放心,国家对有困难且能为国计民生作出贡献的企业,必定会给予支持。国家实施财政统一,收税并非为了刮取你们的钱,而是为了增强国力,稳定物价,并推动正当的工商业发展。”这些话让刘鸿生的心里放下了大石。 然而,刘鸿生所面对的困难,并非个人问题,而是整个上海在解放初期所面临...
此外,刘鸿生也认识到,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和商业智慧同样不可或缺。他相信,在国内的商海中摸爬滚打,能够更快地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因此,当时只有18岁的刘鸿生根本不想屈从于外国人,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良机”。两年后,机会突然降临。刘鸿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伯乐出现,正是他父亲的...
经过半年多的观察,刘鸿生惊奇的发现,上海的经济状况并非如国民党当局以及西方国家预测的那样恶化,反而呈现稳定祥和的发展。再三思考之下,刘鸿生做出重回上海的决定,陈毅后来听说消息后,也对他的这一决定表示赞许。就在刘鸿生准备回去时,敌特组织闻风而动,甚至给他寄去了威胁信,面对此种情形,刘鸿生当机立断给...
刘鸿生是一位曾在商海中奋斗了30多年的实业家,然而,当他面对陈毅的询问时,竟然也感到有些紧张和不安。困难确实是存在的。陈毅听完后,接着诚恳地说:我相信你的困境,但你也必须相信,政府会伸出援手帮助你度过难关,而工人们也会给予体谅。毕竟,这次年终奖不是比以往少了30%到50%吗?刘鸿生局促不安的情绪...
被开除后的他自谋生路,刘鸿生到公租界英国巡捕房当了一段时间的翻译,后来得到父亲生前好友、宁波同乡会会长周仰山的帮助,进入一家英商开平矿务局公司,担任驻上海办事处的推销员。 20岁的刘鸿生,干劲十足,兢兢业业,肯钻研,干了这行,“处处为煤用户着想”,比如保住老户,开辟新户,按质论价,坚守信用,保证供应,...
刘鸿生作者简介 刘鸿生,1940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神州画院—级美术师,楚州美协主席,楚州科普书画协会副会长.楚州画院高级画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书画家协会会员、三峡书画艺术馆理事、江苏省文德中国山水画研究会会员 作品多次在国内各级报刊发表和作专题报道,并有部分作...
1934年,大中华火柴公司迎来了其发展历程的关键时刻。在刘鸿生的努力下,公司不仅成功摆脱了技术困境,更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营,明确各方权益,大中华火柴厂制定了详尽的厂章程,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泥市场的开拓 水泥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应用十分广泛。然而,早期的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