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对刘穆之的死,悲伤的成分有几分真假,这个不得而知,毕竟曹操在逼死荀彧之后也曾痛哭流涕。但说他完全是假悲痛,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即便希望刘穆之死,也不是这个时候,而是他完成篡晋所有步骤前夕或者之后。当前,刘裕还是渴望刘穆之能帮他多撑几年,让他能够再心无旁骛地气吞万里如虎几年的。但实际...
在刘裕击败桓玄、攻占建康的过程中,刘穆之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当时朝廷里大大小小的决策,几乎都是他说了算。这种信任程度,连《宋书》都记载:“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但凡有重要的事情,刘裕都会先问刘穆之的意见,而刘穆之也从不让刘裕失望。可以说,刘穆之不仅是刘裕的左膀右臂,更是...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少好《书》《传》,博览多通。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即驰信召焉。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
4. 刘穆之每到吃饭之时,哪怕只有十人,营帐中依旧按照平常(规格)安排伙食,把这当作正常的事情。 1.本题考查字形。D.句意:我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您的地方。负:辜负,对不起;故选D。2.本题考查断句。句子意思:又与不少很熟悉的客人在一起畅谈说笑长达一日或数时辰,并不觉得困倦疲累。“言谈赏笑”是与“...
自此,刘裕、刘穆之携手开启征程。刘裕率大军冲锋陷阵、征讨四方;刘穆之坐镇后方,操持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刘裕攻入建康后,军事上亲力亲为,其余诸事一股脑儿交予刘穆之。这二人配合默契,仿若双剑合璧,威力惊人。彼时东晋朝堂松松垮垮,朝纲不振,豪族肆意妄为,百姓苦不堪言,政令杂乱无章。刘穆之大刀阔斧...
刘穆之的逝世,不仅是刘裕失去的一位卓越谋士,更是东晋政局的一次重大变数。他的才华与智慧,堪比古代名将萧何,对于东晋的兴衰起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裕因他而能够稳固政权,而他的离世也使刘裕在北伐大业上踌躇再三。总的来说,刘穆之的一生如同历史长卷中的璀璨篇章,他的贡献让人铭记。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
最初,裕计划留在长安,负责经略西北。然而,许多将领和参谋因久在战阵,思乡心切,皆不愿继续驻留。恰逢穆之去世,裕感到根基无依,遂决定坚决东归。无论刘穆之是否真的是因病去世,刘裕都难逃其责。曾参与京口起义的老将们,如刘毅、诸葛长民等人,最终都被刘裕一一除掉。刘穆之怎能相信,唯独自己会被放过呢?
(2)刘毅等人嫉恨刘穆之被高祖亲近,常常怂恿说刘穆之手中权力太大,高祖反而更加信任依仗他。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
一、诸葛亮第一,刘穆之第二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古以来,打天下治天下的君主,无论本人多么雄才大略,也要依仗一班文臣武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腹有良策,运筹帷幄的谋主。君主和谋主两人相得益彰,才能定大事。身为豫州牧的刘备花大精力三顾茅庐请出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无一技之长的刘邦如果没有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