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文学写作的马拉松长跑者。当年和我一起获奖的一些伙伴,不少人后来就没有了想法,不再持续写作,也有的是被迫中断写作。我没有停止过写作,一直在傻乎乎地写。从1958年16岁那年发表在《读书》上的第一篇文章直到现在,我每两三年都能攒起一些作品。上观新闻:您似乎不断在回顾自己的创作...
1958年,16岁的刘心武在北京王府井逛新华书店,淘到一本冷僻的苏联小说《第四十一》。这篇小说是以苏联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中的一枚奇葩。小说没有去展示群众斗争那种史诗般的画卷,而是描写在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读了这篇小说,少年刘心...
1958年,16岁的刘心武在北京王府井逛书店,淘到一本冷门的苏联小说《第四十一》。读完后,少年刘心武有了一些严肃的思考,写了一篇书评投给《读书》杂志,竟然一投即中,发表了。那是刘心武第一次发表文章,编辑还以为作者是个饱学的老人家,回信是用宣纸竖着写的,“希望今后不吝赐稿”。1977年,刘心武发表的短篇...
刘心武 刘心武,1942年出生。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班主任》、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也曾隔窗窥新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刘心武妙品红楼梦》。我在读什么?嘿嘿,正逛祝勇大花园哩!是在翻阅他的“故宫系列”吗?确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
”近日,刘心武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以下以受访者口述形式呈现。刘心武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留影 权义 图【口述】约稿丁玲,“你真的能发吗?”1978年,我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参与了《十月》杂志(起初并没有申请到刊号,也曾被称为“丛书”)的创办。那一年,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社会上有了关于...
简介:产生于清朝乾隆时期的《红楼梦》,从它刚刚问世起就一直谜团不断。而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惊异地发现,回首红楼,我们对它依然如雾里看花。潜心红学十余年的著名作家刘心武,将引领我们一步步走进姹紫...展开全部 立即观看 剧集列表 分集剧情 我要评论 ...
周汝昌 刘心武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7月9日下午,《解语何妨话片时:周汝昌刘心武通信集》新书发布会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举办。著名作家、红学家刘心武和已故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助手、女儿周伦玲女士出席,讲述了周汝昌与刘心武二十年的红学交往。1991年11月,刘心武因在《团结报》上发表文章《大观园的帐幔帘子》,受到...
《林斤澜:一江春水向西流》是文集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可知林斤澜在刘心武眼中的分量,这不光因为二人是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也因为林斤澜的文学造诣在当代文坛长期被忽视和低估,刘心武要为林大哥多美言几句。刘心武把林斤澜的写作艺术称作“一江春水向西流”,以区别于特定时代文坛的主流写法:“林大哥写歌颂性作品,也能...
中新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上官云)“著名作家”,这是刘心武最显眼的身份标签之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便以长篇小说“三楼”系列知名文坛。其中,《钟鼓楼》还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回顾写作生涯,刘心武说:“我能把我的爱好变成职业,变成我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手段,甚至于晚年也在我的爱好中度过...